 |
2024年12月16日,荣昌区河包镇,村民趁冬日暖阳晾晒粉条。首席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指出,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举措。重庆如何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就此,重庆日报约请了相关专家学者撰写理论文章,推出策划专题,与读者共享。
——编者
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
罗清平
农业品牌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提出,要“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当前,我市正聚焦“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目标,加强巴渝名优“土特产”培育,需要以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为牵引,用好“土”资源、放大“特”优势、提升“产”效益,加快构建1+336+X“土特产”品牌体系,以一方产业致富一方农民。
强化顶层设计,为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凝聚强大的驱动力量。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围绕以“巴味渝珍”为龙头的农产品品牌布局,研究制定全市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构建梯次推进、整体提升的培育机制,完善登记保护、动态监管、宣传展示的工作体系,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撬动作用,加大对精品农业品牌的支持力度。二是突出市场主体。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消费者为中心,以“四链”融合为抓手,提升品牌规划、运营服务等能力,提高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同时,以品牌为载体,与农户之间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放大精品农业品牌的高价值综合效益。三是鼓励协会参与。发挥重庆市绿色食品协会等行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开展农业品牌市场消费研究,建立具有公信力的农业品牌跟踪评价机制,搭建农业品牌公共服务平台,做好信息共享、业务交流和人才培养等综合服务。
强化全链发展,为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奠定良好的产业基础。一是推进“三品一标”建设。聚焦粮油、生态畜牧、火锅食材等主导产业和柑橘、中药材、榨菜、重庆小面等特色产业,将品牌打造和品种培优、品质提升、标准化生产统筹推进,布局一批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基地,构建产地环境监测评价、生产技术规范标准执行及追溯体系,有序扩大绿色、有机、地理标志等优质农产品的生产规模。二是完善冷链物流体系。改造升级农产品批发市场,鼓励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推进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支持企业建设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提高农产品冷链流通水平。三是加快精深加工提档升级。开展市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示范企业创建,培育和引进一批产业链条长、市场竞争力强、品牌影响力大的“链主”企业,推动加工装备升级改造,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产品品牌附加值。四是推动农产品通江达海。借助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等独特优势,争创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建设一批市级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扩大生态特色农产品出口。
强化营销创新,为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赋予丰富的价值内涵。一是挖掘品牌文化。将重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注入农业品牌建设,着力丰富品牌文化内涵,弘扬乡土人文气息。二是塑造品牌价值。推进农产品品质规格营养功能评价,鼓励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对所生产经营的农产品实施分等分级标注,提升精品农产品的独特性和市场消费辨识度。三是提升品牌形象。组织开展绿色生态、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包装标识研究和技术培训,引导品牌主体研发既保鲜又美观且经济实惠、具有重复利用与收藏价值的包装和标签,促进农产品品牌提档升级。四是讲好品牌故事。组织“巴味渝珍”“三峡柑橘”等授权产品参加品牌推介、体验互动、特色促销等系列活动,借助电商平台开展线上推广和直播带货,提升农产品品牌影响力。
强化数字赋能,为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插上信息化翅膀。一是有序打造产业大脑。因地制宜推进粮油、生猪、榨菜、柑橘、柠檬、脆李、中药材等产业大脑建设运营,探索“产业大脑+未来农场+未来工厂+未来市场”模式,推动产业智能化、现代化发展。二是持续完善数字化监管平台。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手段,建立品牌农产品质量实时追溯体系和安全监管平台,实现农产品的生产、采收、加工、流通等全程可溯,提升品牌农产品的信誉度。三是探索构建农业品牌大数据系统。建立全市农产品品牌数字档案,加强品牌的认证登记、动态监管和诚信建设,推动实现品牌化与数字化“两化融合”。
(作者系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乡村发展研究所所长、正高级经济师)
打造现代乡村产业走廊
尹宏祯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而产业振兴又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以农产品主产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重点,打造现代乡村产业走廊。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推动成渝两地发展特色农业,促进两地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以高质量推进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为契机,因地制宜发展优质高效现代特色产业集群,加快打造现代乡村产业走廊。
优化现代乡村产业走廊空间布局。不同区域、特定产业形成的经济走廊或产业带在设计空间呈现中的标准不统一。因此,要强化顶层设计,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集聚和协同发展,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产业升级,明确产业导向和优化空间布局,引导产业有序集聚,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群效应,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一方面,要引入城乡规划,逐步细分交通、文化等资源导向型廊道和功能导向型廊道,引导空间和功能集聚发展。如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中的村镇就可以立足交通区位优势,主动融入重庆“1小时通勤圈”,大力发展城郊辐射型产业,吸引文创企业入驻,形成现代乡村文化旅游产业走廊。另一方面,要深入市场开展调查,坚持问题导向,研究市场供求关系,精准规划现代乡村产业走廊空间布局,因地制宜打造经济型廊道、娱乐型廊道、文化型廊道等。
系统化打造现代乡村产业走廊。系统化思维包括统筹城乡资源发展、分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链条式建设产业走廊等。一方面,要依据《规划》内容,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培育现代乡村产业系统化思维。从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的角度,加快推进船山区—潼南区、武胜县—合川区、合江县—江津区3个合作园区规划建设,不断创新乡村产业走廊发展模式。另一方面,把过去的“党建走廊”“生态走廊”“文化走廊”进行整合,升级打造产、城、景深度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走廊。系统整合规划宣汉县与城口县和开州区、开江县与梁平区、泸县与永川区、邻水县与渝北区、遂宁市安居区与潼南区、安岳县与潼南区、大竹县与梁平区7个毗邻地区合作园区,打造特色乡村产业走廊。
创建现代乡村产业走廊IP。农业资源丰富、特色鲜明是川渝共同的优势,双方要充分发挥两地农业资源优势,依托渝遂绵优质蔬菜、道地中药材、名优茶、长江上游柑橘、长江上游渔业等优势特色产业,创建现代乡村产业走廊IP。一是因地制宜明确发展定位,集合生态、旅游、交通等资源,形成产业类或功能性主题IP,打造生态旅游走廊。如重庆北碚区深挖乡村文化,打造“村字头IP”,筹建博物馆,增添乡村文化魅力。二是在实现“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基础上,品业联动形成廊道集群发展模式。借鉴上海“摩登田野”IP打造经验,通过产业赋能、环境重塑、文化传承,实现产教融合、文教结合,创造具有鲜活生命力的乡村文化IP。三是通过打造IP把多个产业、多个农产品串联起来,形成现代乡村产业走廊IP。
为现代乡村产业走廊注入新质生产力。科技引领和装备支撑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一是用“农业+”“AI+”思维创新乡村产业走廊发展模式。现代乡村产业走廊不能局限于发展传统农业。要创新发展模式,让乡村产业走廊成为新成果、新技术、新装备的承载地,让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引领重庆农村变革与发展,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以“产业大脑+未来农场”为导向,创新农业全要素数字化管理、土地资源盘活利用、粮食稳产保供管控、涉农服务掌上办和“AI+”智慧管理,形成数字农业系统构架。二是提高乡村产业走廊现代化水平。通过农业科研机构、农技推广机构、农业科技企业的引领,大力培育和壮大市场主体;搭建新的平台、激活提升原有平台集聚农业创新优势力量,建设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加强对外科技交流合作,推动跨学科、跨机构、跨区域的农业科研联合攻关,形成协同攻关的农业科技创新生态,加快攻坚突破核心技术。
(作者系四川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加快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张超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提出,优化产业链组织方式,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企业协同共建产业链供应链。为打造一批竞争力强、带动力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庆应聚力推动五大支撑体系建设,创新农业生产模式和要素配置方式,优化提升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谱写重庆农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打造多层次梯队发展体系。实施龙头企业倍增计划,形成旗舰头部企业、链主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发展雁阵。聚焦“3+6+X”农业产业集群,打造一批竞争力强的航母级头部企业,实现生产、加工、销售、流通全产业融合、全链条经营,提升企业能级与实力。围绕粮油、蔬菜、水果、道地中药材、畜牧等特色优势产业,孕育形成一批标志性“链主”企业,积极打造国家级、市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示范带动上下游企业集群化发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新趋势,推动农业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发展,加快培育农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打造一批小而美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典范,带动农产品供给创新、品质升级,提高农业产业链附加值。
打造多元化动力驱动体系。聚焦培育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应用数字技术赋能龙头企业成长。支持龙头企业布局科技创新平台,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市场化产业化。支持农业企业采用农业标准化技术、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等,打造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引领农业产业迭代升级。建立智慧农业监测体系,推动企业应用数字技术,对生产、加工、流通和服务进行智慧化升级。探索“产业大脑+未来农场”新场景,打造企业IP,拓展直播电商、跨境电商、新零售等市场渠道,帮助更多企业、产品走向市场。支持农业企业开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以及中国驰名商标等认证,扩大“巴味渝珍”“三峡柑橘”等区域公用品牌使用授权,加强企业品牌营销传播,打造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企业和品牌。
打造多业态融合生态体系。依托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园区等产业平台,挖掘“中央厨房”“大健康”“互联网”等新赛道、新机遇,打造更多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龙头企业,创新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编制农业产业图谱,推广“产业+基地+景点”新模式,支持企业探索个性定制、共享工厂等协作模式,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康养运动、文化创意等农文旅新业态。引进国内外行业头部和龙头企业来渝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生产基地,支持龙头企业与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农户等建立以“股份”为核心的联结机制,推进“农超”“农校”“农餐”对接合作,提升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水平。
打造精准化服务保障体系。健全“市级、区县、乡镇、村社”四级农业服务网络,创建新型农业服务平台,推动农业科技、检验检测、食品认证等开展上门服务。积极探索“三农”服务新模式,鼓励社会资本、专业机构进入农业服务领域,打造一批专业化社会服务组织,推广合作式、托管式、订单式等农业生产服务,拓展品牌打造、市场营销等增值服务,提升农业企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完善农产品加工流通体系,引导龙头企业建设加工基地、冷链物流、集配中心等物流设施,建立农产品流通全过程追溯体系,增强农产品分拨、分销能力。
打造全方位政策扶持体系。优化市级龙头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设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专项资金,完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奖补政策,将实力较强的农业企业纳入拟上市企业后备库重点培育。发展农业产业链金融新模式,加大特色农业产业贷款、绿色债券、气候投融资贷款等金融支持力度。推动特色优质农业保险提标扩面,开展农产品目标价格和收益保险试点。建立农业产业基金,撬动社会风险资本投资科技型、初创型农业企业。优先保障龙头企业发展用地,鼓励龙头企业以入股、联营、合作开发等方式盘活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创新校企农业技能人才培养机制,重点培育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乡村CEO”“农创客”等新农人,持续为农业企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作者系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
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冯丹萌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对于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近年来,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重庆大力实施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培育行动,致力于打造具有重庆特色的农业产业集群。在实践中,重庆充分利用自身独特的山地条件,依山就势克服规模化难题,围绕本地特色农产品,实施四大战略;着力构建“3+6+X”农业产业集群,大力推动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制定“头羊计划”助力培育龙头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和打造“爆款”产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但同时,创新培育重庆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也面临诸多困境,整体呈现出链短效低、弱小分散等现状,严重制约了重庆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因此,培育重庆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应充分利用区位优势,立足特色资源禀赋,探索新型发展模式,优化产业组织方式,发挥区域联动效应,推动实现农业现代化。
加强全域统筹和整体规划,促进连片化集群化发展。要进一步研究制定统筹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集群建设的指导意见,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布局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并协调相关部门,明晰支持政策。编制现代农业产业园评价指标体系,持续跟踪评估园区建设情况,促进集群提升。加快连片化、集群化发展,深挖重庆各地农业产业特色,用足用好各类农业自然资源,将各级园区纳入立体式梯队建设序列,探索集群发展模式和典型经验。积极构建大城市带大农村新格局,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强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深化“小县大城”“强镇带村”“强村富民”贯通联动改革,推动市域对口协同发展。
打造全域产业集群,大力培育现代乡村产业。聚焦重庆农业特色优势,做好“土特产”文章,持续培优柑橘、榨菜等具有重庆辨识度的特色产业,打造10条100亿元以上的生态特色产业链,加快打造地理标志名优农特产品,提升农产品品牌价值,以品牌影响力促进农产品销售和推广,进一步构建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生态。推动食品及农产品加工集群化发展。推进乌江涪陵榨菜绿色智能化生产基地、西南预制菜产业园、丰都麻辣鸡产业链等10亿级以上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打造重庆火锅食材产业园、重庆(綦江)食品园区、潼南区食品加工园等10大园区,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等高附加值产业向园区集中,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围绕智慧化、融合化,做强全产业链。结合重庆实际,围绕山地特色农业发展需求,聚焦粮油提单产、土特产培育、丘陵山区农机研发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重点领域开展科技攻关,推动农业科研与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实施高端智能农机装备技术创新,加强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高产高效生产技术集成创新。建立一批科企联合型种业科技创新平台和基地,逐步确立企业商业化育种主体地位,持续推进种业“卡脖子”技术攻关。建立现代农业园区科技特派团制度,促进科技下乡,推动数字技术和农业产业深度融合。深化三产融合,依托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参与园区建设运营,不断壮大农产品加工业,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建设“农业生产+休闲旅游”综合产业园,加快推动农文旅融合,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高综合效益。
创新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增收致富。深入推进强村富民综合改革,精心做好村庄经营,优化联农带农富农机制,增强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全域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合作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就地就近就业、家庭农场、合作种植等多种方式参与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单一型农业产业人才向复合型产业人才转型,加强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新农人、农特产品带货能手和电商人才培育。完善社会化服务,推动新型农合联“三位一体”改革与农业产业集群建设有机衔接,提升区域性综合服务功能,提供全过程综合配套社会化服务,形成资源共用、利益共享的共同体,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