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结绳带动3000巧娘增收以法之名 守护童心重庆农产品出口开年喜讯连连潼南双坝萝卜丰收以更多实实在在的成果造福28亿多中非人民吉林大学重庆研究院成功孵化53家企业
第003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小小结绳带动3000巧娘增收
以法之名 守护童心
重庆农产品出口开年喜讯连连
潼南双坝萝卜丰收
以更多实实在在的成果造福28亿多中非人民
吉林大学重庆研究院成功孵化53家企业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2 月 1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凡人微光 温暖山城
涪陵传承非遗技艺 “无门槛”培训上岗
小小结绳带动3000巧娘增收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刘冲

  涪陵菜乡结绳工作室成员正在学习交流编织技巧。(资料图片)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易之以书契。”结绳工艺在我国历史悠久,它传承历史文化,展现民间智慧,寄托吉祥美好的寓意。如今,涪陵妇女用勤劳的双手为其赋予了新的价值。

  2月11日,记者在涪陵区巴渝巾帼产业示范基地菜乡结绳工作室看到:妇女们穿着统一的红围裙坐在工作台前,专心致志地编织结绳,孩子们开心地在一旁的儿童之家玩耍,一片欢声笑语。

  央视春晚的纪念手绳、精美的旅行纪念品……这些结绳作品,都是她们巧手编织的。

  涪陵菜乡结绳工作室由涪州结绳手工编织技艺非遗传承人张沉静牵头成立,如今,工作室从一个人到一群人,用一根绳连结了万千“结绳巧娘”,让“涪州结绳”这项非遗技艺托起了她们的美好生活。

  一个想法

  用非遗手艺带动就业

  2016年,涪陵区妇联对可带动妇女就业的产业进行调研。张沉静作为涪州结绳手工编织技艺非遗传承人,提出了带动妇女做结绳增收的想法,得到了区妇联支持。

  于是张沉静开始找场地、拉投资,筹办涪陵区首家结绳工作室。“最初,最难的不是寻找场地、创业资金等,而是让妇女、残疾人等群体愿意迈出就业创业这一步。”张沉静坦言,一开始,他们向残疾人、留守妇女等征求意见时,不少人因为家庭压力、经济条件等原因,迟迟不敢作出回应。

  得知这一难题,涪陵区妇联和张沉静一道,遍访全区20余个乡镇寻找合适的首批结绳工作室学员,并将加工材料送至妇女们手中,让她们先试一试,并约定收购他们编织的产品。

  对于部分不便出远门、需要专人看护的残疾人,张沉静和区妇联工作人员则将加工材料、技术培训课程送到家中,并安排专门的老师送教上门。

  由此,妇女们手上的一条条小绳,开始为她们织就了不一样的人生。

  一种模式

  零门槛培训,“招生”即招工

  渐渐地,结绳工作室在各乡镇村民中有了知名度,不少之前抱着观望态度的村民也纷纷咨询如何参加工作室培训。

  李学敏多年前因突发恶疾,导致行走能力受影响,长期只能用双拐代步,她也因此被许多单位拒之门外。2017年,在张沉静的邀请下,她加入了“涪州结绳”的大家庭。

  李学敏善于钻研结绳技艺,逐渐成了结绳工作室的优秀培训师。几年下来,她还凭借出色的表现,荣获了市级“巴渝巧姐”和涪陵区“自强劳模”的称号。

  在李学敏的带动下,更多妇女、残疾人加入结绳工作室。

  全职妈妈龙静曾经是下岗女工。在家中,她需要照看年幼的孩子,无法出门工作,一度为生计发愁,“加入结绳工作室后,我不仅实现了增收,还给孩子作了好榜样。”有了收入后,龙静还将自己负责的小组扩展成百余人的结绳小队,带领周边社区的妇女实现增收。

  “一个个家庭慢慢地变好,这让我和团队觉得付出都是值得的。”张沉静说,为了让更多有需要的妇女、残疾人获得就业机会,她和团队成员打造了一套不限年龄、学历、场地;零投入、零成本、零风险,免费提供技能培训、就业平台、原材料的“零门槛”培训上岗模式。

  一个计划

  让结绳作品走得更远

  入选“重庆好礼 外事礼品”“全国乡村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评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近年来,涪陵菜乡结绳工作室获得了多种荣誉。

  截至目前,该工作室在当地已培训上万人,有3000余人开始独立承接订单,月均增收1000—3000元。

  如今,工作室制作的央视春晚纪念手绳、涪陵文创纪念品等系列产品不仅在重庆各大景区销售火爆,还走出重庆,销往全国。

  张沉静说,未来菜乡结绳工作室要继续打造金字招牌,让作品走得更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