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春晚“重庆7分钟”,千厮门大桥上,梁平年画闪亮登场,喜庆淳朴的气息扑面而来。
当新年的爆竹在巴山蜀水间炸响,梁平人便知道,那些沉睡在纸上的朱砂与靛蓝该醒了,而且他们深信:“有鱼有肉不是年,贴上年画才是年。”
乡村的田坎和城市的街道上,有孩童举着新印的《百子图》追逐嬉闹,家家户户的门楣上,门神威严神武,又憨态可掬。
这是年画里的中国,是时光深处永不褪色的新年。
翻开历史的典籍,清人有竹枝词描绘梁平木版年画:“闲披屏市楮先生,官绿榜黄色色新。更有驰名京省处,钩金水甲土门神。”寥寥数笔道尽其斑斓与野性。
它不羡杨柳青的工笔婉约,也不仿绵竹的鲜亮跳脱,只以粗犷的笔触,勾出巴人骨子里的浑厚。
匠人的刻刀沿着梨木的纹路游走,光阴便凝成一道红、一痕绿、一抹金。
线版勾勒轮廓,色版填涂丹青,一色一版,层层套印,三十余道工序如年轮般绵密。
说起梁平年画的色彩,先人们秉持“大俗即大雅”的哲思,以“红配绿,嫩笃笃;红配黄,喜洋洋”的配色口诀,在红绿冲撞的跳跃中,调和出浓艳而不失沉着的色调。
梁平年画的奇特,更在于“开脸”绝技,匠人以拇指蘸红在人物脸上斜斜一抹,似胭脂晕染,又似霞光初绽,威严的神灵一下子多了几分人间的烟火气。
由此我们懂得了梁平年画不仅是门楣的装饰,更是生活的寓言,是勇气、财富、吉祥的故事,是柴米油盐的细微日常。
如《五子登科》寄托功名之愿,《灵蛇纳福》暗合五行调和,这些画面是农人对自然的敬畏,对丰饶的祈愿,更是将神性揉进世俗的智慧,让我们相信神灵亦可亲,福禄皆可触。
梁平年画的根,扎在明代嘉靖年间的泥土里。清代鼎盛时,梁平屏锦镇形成了年画的“半截刷房街”。当时,百余家作坊沿街而立,雕版声此起彼伏,两千余名匠人昼夜不息,年产量可达3500万张。
竹纸与年画交织的市声里,藏着农耕文明对美的极致追求。
市集上挑夫们担着年画翻山越岭、走州过府,沿长江水运远抵汉口,甚至漂洋过海,成为东南亚百姓的“年味图腾”。许多年画还被海外博物馆珍藏,让外国人惊叹于东方色彩的浓烈与故事的深邃。
上世纪中叶,手工作坊一度沉寂,昔日的半截刷房街隐入历史。但梁平年画最动人之处,就是它总在裂变的时光里寻找新生。
2006年,梁平年画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匠人的刻刀重新苏醒,我们听见的,不仅是木屑簌簌,更是文明的心跳。
中国邮政推出梁平年画特种邮票,方寸之间,神奇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信笺。人教版美术教材将其纳入课堂,孩童的画笔下,古老的纹样焕发新生。更让我们自豪的是,去年岁尾,“春节”申遗成功,梁平年画以其千年不褪的色泽,成为中华岁时文化最鲜活的注脚。
乙巳蛇年到来时,梁平年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徐家辉,在梁平开启了一场“千人共绘木版年画”新春大祝福,稚嫩的手掌与苍老的指尖共执一版,拼出了1000平方米的巨幅年画门神,古老技艺化作了漫天星河。
梁平年画与商业的联姻,更让传统焕发新机。丝巾流转着《连年有余》的波纹;茶具盛着《和合二仙》的禅意;VR眼镜里,门神的金锏正劈开数字时代的晨雾;灵蛇主题的礼包进驻商场,让古老民俗成为都市人迎福纳吉的时尚选择。
原来传统从未远去,它只是化作春雨,在文创的枝头开出另一重繁花。
一纸丹青万福至,千载文脉自康宁。
作为穿越千年的吉祥符号,梁平年画正以最中国的美学语言,向世界深情描绘梁平“新和富美”的城市印象,生动讲述“梁聚天下、平通四方”的城市气质;而梁平人对“万福千载”的永恒追寻,更是在年画的纸页上,流淌成一首热烈奔放的大美诗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