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在12个区县部署开展试点工作“微阵地”搭起“连心桥”帮助3万户农户发展壮大产业解锁社区学院这剂治理良方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第010版:重庆
上一版 下一版 
我市在12个区县部署开展试点工作
“微阵地”搭起“连心桥”
帮助3万户农户发展壮大产业
解锁社区学院这剂治理良方
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2 月 0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解锁社区学院这剂治理良方

新重庆-重庆日报评论员 张燕

  最动人的改变往往悄然生长。

  每周三下午两点,在康美街道金竹苑社区学院手工兴趣班,民间巧手范平都会和学员们一起,用一把剪刀,剪出惟妙惟肖的作品,剪出丰富多彩的生活,剪出满满的归属感、幸福感、获得感。

  这样的改变,扎根于街头巷尾,生长于基层社区,成为观察重庆城市治理的“最小视角”。这些看似寻常的社区一隅,实则暗藏着治理玄机——当广场舞领队成了楼道长,当烘焙达人变身垃圾分类督导员,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就走到了群众家门口,落脚到了“人的现代化”。

  城市化的进程中,经济飞速向前,产业快速迭代。但钢筋水泥的褶皱里,人的精神诉求仍需回望。因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因为,总书记念兹在兹,“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要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

  治理新路子,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美好生活,既是物质富足,也是精神富有。正是看到了城市治理的“微观场域”,正是观察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发现了文化供给侧与居民需求端的“不平衡”,两江新区将探索的步伐扎进社区,将探索的靶心瞄准“兴趣”,打造“链接”居民的开放式、共享式阵地——社区学院。

  清晨八点,太极班与晨光共舞;午后休闲,妈妈们享受插花时刻;暮色降临,退休教师老张描摹着邻居的故乡……社区学院,正像一枚枚灵巧的绣花针,以兴趣为针眼,以居民为丝线,在超大城市经纬交错的肌理上,绣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温暖图景,绣出具有重庆辨识度的治理画卷。

  从无到有,是治理理念的转变。琴声慢慢化开人心里的“疙瘩”,墨香悄悄消解邻里的“陌生”,茶艺演示巧妙融入“反诈知识”……通过“兴趣小组”赋能群众自治,“嵌入情感”降低治理成本,社区学院重塑温情、凝聚人心,打通了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

  从有到优,是治理方式的迭代。没有空间,就让咖啡馆清晨变课堂,傍晚成议事厅;没有老师,就挖掘社区“能人库”,让退休教授等流转成师;没有平台,就借数字重庆东风,开发“居民兴趣小组服务”数字化应用……这些“针脚细密”的治理创新,让“一地创新,全市共享”成为可能。

  当超大城市治理从宏大的叙事中俯身,触摸到社区的肌理,触碰到市民的呼声,那些曾经坚硬的建筑便有了温度。这或许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最生动的注脚:让千万人在社区经纬中找到归处,让千万人在超大城市治理中感到温暖。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