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20个‘标准化菜市场’”,被写进了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它是重庆今年的15件重点民生实事之一。
小小菜市场,凭啥“进报告”?在城市里,菜市场无疑是最具烟火气息的公共空间之一。不过,和这些人间烟火共存的,可能还有环境上的“脏乱差”,甚至是食品安全的“不靠谱”。所以,这次“进报告”的菜市场,被冠上了“标准化”的前缀,其目的在于给传统菜市场提档升级探路打样,让大家买得更舒心、吃得更放心。
那么,“标准化菜市场”长啥样?不如来看看其他省市的做法。上海市嘉定区的“静华集市”,也许会刷新你对菜市场的想象——市场一楼,是智慧菜场、生活驿站、中小型餐饮等;二楼,则有海鲜大排档、商务办公场所,晚上还有夜市……如此丰富的“花样”,令人眼前一亮。此外,“静华集市”还将数字经济与农贸市场业态场景应用结合,实现了菜市场的“智慧化”。
发现了吗?所谓“标准化菜市场”,已经突破了买菜、卖菜的基本功能,转变为对接多种供需关系的综合性现代商业空间。从基本功能来看,它仍是“肉蛋菜果”的交易场所,但食品更安全、环境更整洁、监管更完善。更进一步说,菜市场成为了整合“吃喝玩乐”的生活平台,能吸引优质商户入驻,进一步优化商业生态。
“菜市场进报告”,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一方面,它暖意满满:只有坚持“人民至上”的城市,才会将目光投向菜市场这类场所,并以市政府工作报告的形式强调其价值。另一方面,它深意十足:现代化治理不仅是宏大的城市建设、科技突破,也是对城市微观生活场景的精心雕琢,是细微之处见真章的“里子工程”。
对重庆而言,民生实事办得好不好,不能只看“有没有”,还要看“优不优”。打造标准化菜市场,其实是重庆聚力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一个缩影。从前期规划布局,到中期设施完善,再到后期服务升级……哪怕只是建一个更好的菜市场,也考验着治理者的精细化管理能力,彰显着一座城如何“尽心尽力把老百姓身边的大事小情解决好”。
读出“菜市场进报告”的暖意与深意,也就读出了重庆的“民生为大”和“民呼我为”。“让大家笑容更多、心里更暖”,正是这座城市决不辜负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