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记者走进秀山县工业园区内的秀山光明职业培训学校实训基地,几十名员工正在赶制一批服装。
工位上的一位独手绣娘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她的左手完好,右手的手掌部分没有了,但她似乎并没有受此影响。只见她用左手按住布料,右臂杵着案头,熟练地操控缝纫机。不一会儿,一条长裤就缝好了。
“她叫黄英,16岁那年失去了右手,很不幸但也很乐观。”该培训学校校长邓超在一旁说。
边城秀山,土家织锦宛如一颗璀璨明珠,散发着独特的民族魅力。今年39岁的黄英,从小就在大人们的言传身教下,对苗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小时候,黄英喜欢到邻居家串门,看着长辈制作苗绣、土家织锦等非遗产品,她也跃跃欲试,七八岁时便学会了做毛衣、布鞋、袜子。
穿针引线的乐趣,让她种下了一个“裁缝梦”。
黄英的父母是秀山县平凯街道麻姑社区的普通农户,靠种庄稼、饲养家禽为生,日子过得紧巴。16岁那年,为了维持家中生计,黄英被迫辍学,到浙江义乌市的一家服装厂打工。正是这次外出打工,让她的人生发生了重大转折——到浙江后没多久,一次操作时,她的右手不幸卷入机器,撕心裂肺的疼痛让她终生难忘。
回到家乡养好伤病后,大多数时间,黄英只能在家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事情做完后,她常常捂着手臂,对着窗外发呆。
“白天的时候不敢哭,怕家里人担心,只有夜里躲在被子里流泪。”黄英说,失去右手对她打击很大,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靠打网络游戏麻痹自己。虽然只剩下一只手,但她心里仍有一个“裁缝梦”。
2023年,她看到了希望。这一年,秀山光明职业培训学校创建了“武陵山缝纫工”劳务品牌,并在秀山及周边地区寻找缝纫工从业意向人群,开展缝纫技能培训,对口推荐务工就业。
“事实上,学校在2021年就开设了缝纫课程,但收效甚微。”邓超介绍,课程开设的前两年,只有理论教学,没有实践操作,就业率仅在10%左右。直到2023年,学校创建了这一劳务品牌并与周边服装厂合作,让学员进厂实习后,培训300名学生就业率飙升到60%以上。
2024年2月,“武陵山缝纫工”被评为“重庆市特色劳务品牌”。秀山光明职业培训学校顺势开办了服装厂,开展了招生即招工、学员即工人、座位即岗位的订单式实践培训。
这个信息让黄英如获至宝,但她心里又很忐忑:“因为缝纫需要手脚并用,我的情况,对方能收吗?”再三思考后,她还是鼓起勇气给学校去电。对方很快给出积极回应:“我们这里包吃包住,每天最多有100元的补贴,培训结束后还能在学校的服装厂上班。”
就这样,黄英成为该校2024级的一名学员,为期30天的培训中,她学习了平车、扣眼、开腰、锁边、裁剪等缝纫技艺,结业后顺利进入学校的服装厂上班,一个月收入近3000元。
“一只手虽然作业慢,但是也有好处呀,慢工出细活嘛!”她风趣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