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昌市大石板古村,游客畅游花海。(资料图片)通讯员 杨黎明 摄/视觉重庆 |
一说起四川省西昌市,人们想到的就是航天城、卫星发射中心;其实,西昌不止这一面——作为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还是一座多民族文化交融、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交织的“宝藏”城市。
1月7—9日,记者参与了由西昌市委宣传部主办、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四川中心协办的“冬日暖阳·最安逸是西昌”大型采风调研活动,走进西昌城乡多地采访“文旅+”“+文旅”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实施情况,实地感受西昌旅游的独特魅力。
“文旅+旅拍”:带动一座古村落“出圈出彩”
揽山水胜景,触时光记忆,品人间烟火……1月8日,尽管不是周末,还飘着细雨,但是在西昌市近郊、邛海南岸的大石板古村,依然有许多游客来这里观光“打卡”。
大石板村原叫大佛场,是一个有着600年历史的古村落,也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之一。
“以前,乡亲们大多务农、打渔、外出务工。几千人守着这块风水宝地,经济却始终没有搞起来,到处破破烂烂的。”海南街道大石板社区党委副书记尹俊说,转机出现在实施乡村旅游开发之后。从2019年到2022年11月,西昌市在大石板社区先后实施了乡村振兴一期和二期项目,以保留古村文化和村落原貌为核心,打造面积近2.8平方公里的“古村落+新民宿”乡村旅游景点。
项目建成后,大石板村古韵再现。2023年春节期间,一些游客穿着彝族服装的“旅拍”照片分享到网上,古村一下子“出圈出彩”,吸引了上百万游客前来观光,带火了“旅拍”、餐饮住宿、土特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等产业,乡亲们的口袋更鼓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也达到了130多万元。
短短几年间,大石板古村实现了华丽转身,成为西昌市乡村旅游的新地标之一。
“文旅+农业”:围绕特色高效和生态循环做文章
漂亮的农家小院、绿油油的菜地和一排排果蔬大棚,极具规模的特色高效农业,是西昌新农村的靓丽风景。
裕隆回族乡兴富村是一个回、汉、彝等多民族聚居村落,其中回族居民占全村人口的75%。近年来,兴富村整合省州市三级推进乡村振兴衔接资金2580万元,完善了基础设施、整治了人居环境;同时,以“村集体+公司+农户”的形式,引进多家农业龙头企业,建成了大棚蔬菜基地1500余亩、大棚葡萄园400余亩、花卉种植园4000亩。
“村里的特色高效农业年产值达到了12亿元,上千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兴富村党支部书记徐富兴自豪地说,“良好的交通条件和人居环境、独特的民族风情和高效农业,吸引了大量游客慕名而来。每到节假日,我们村里的清真牛羊肉汤锅店、烧烤店都是爆满。”
西昌市还积极践行“两山论”,鼓励各乡镇街道立足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种养循环生态农业,不断拓展农旅融合边界。
重庆人贺广健退休后开始从事中医生态循环农业技术转化和推广,他所在的团队在西昌市创办公司,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指导当地农民种植优质果蔬,大幅减用化肥和化学农药。“我们的产品达到绿色标准、有机标准,吸引了许多市民和游客前来采摘、品尝,示范效应初显。”贺广健说。
“跨界+文旅”:用活古资源、做美水环境、厚植文内涵
“打开窗户就是阳光和蓝天,上午沿着邛海边逛一逛,看看湖光山色;下午到沙滩边唱唱歌,看看夕阳。”重庆市民陈女士一家已多次到西昌“过冬”,非常享受这种惬意的生活方式。
近年来,西昌市依托丰富的山水资源和独特的文化资源,将文旅产业作为“首位产业”,以文旅融合引领全域旅游发展,用活古资源、做美水环境、厚植文内涵,不断出新文旅业态,推动跨界融合发展、多元发展。
“我们打好‘人文牌’‘山水牌’,深入挖掘邛海渔家文化、建昌古城文化、礼州红色文化等一批西昌独特历史文化,打造了建昌古城、唐园、高山堡陈家大院等一大批文旅新地标。”西昌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一系列举措,推动了全市文旅布局全域化、产业结构集群化、供给消费品质化、服务水平精品化、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升。
每年举办的凉山彝族火把节等系列文旅活动,持续“上新”的文旅+民俗、电影、美食、娱乐、康养等业态,让西昌市把“流量”转化为真正的“留量”,以文旅产业为主导的服务业对全市GDP的贡献率达75%以上,成为首位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