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召开的市委常委会会议强调,要“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有机融合”。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是城市的“根”与“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庆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要通过系统规划、多措并举、创新表达,让文化遗产在充分保护的基础上,回归生活、融入城市,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系统规划,推动文化遗产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文化遗产是城市文明的见证,公共空间是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重要载体。要推动保护与发展相结合,塑造独特的城市形态,激发市民的归属感与文化认同,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一是在城市空间规划中突出文化遗产的核心地位。全面拓展保护内涵,深入挖掘遗产价值,将文化遗产作为城市规划的核心要素之一,深层次融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中,并将散落分布、碎片化的文化遗产(包括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等)整合在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建构中。二是打破文化遗产与城市公共空间之间的边界。提升交通便捷性与通达性,优化轨道、公交与步行的综合交通系统,实现文化遗产与周边城市功能区的有机衔接;打造开放的城市公共空间,完善便民设施,将文化遗产景点纳入“高品质生活服务圈”。三是注重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的功能再生。在保留历史风貌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发展需求,赋予建筑与街区新的功能;要做到精准谋划、系统规划,在推动城市发展的同时,坚持文化遗产保护原则,实现保护与发展并重。
多措并举,推动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有机融合。推动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有机融合,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下,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贯通文化与生活的桥梁。一是提升文化体验,协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地制宜在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等地搭建非遗传承体验空间,并通过研学旅行、文化工坊等方式,让非遗从历史的深处走进现代生活。如重庆湖广会馆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探索出的“夜经济+文化体验”新模式,将齐安公所古戏台与《夜·醉巴渝》非遗文化演出相结合,古今交融,为群众带来跨越时空的文化享受。二是动员社会参与,构建多元共创格局。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公众参与的格局,让企业、社区和居民都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并将其有机融入日常生活,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三是聚焦创新创业,营造文商旅消费新场景。借助文化遗产独特的空间氛围,吸引文创、科技企业入驻,促进就业与创新。如重庆下浩里通过保护性利用历史文化街区,结合美学与科技进行空间更新,为年轻人提供创新创业平台,也使下浩里成为重庆市城市有机更新示范项目。
创新表达,推动文化遗产与现代技术有机融合。在尊重文化遗产真实性与完整性的基础上,坚持高质量发展,通过科技赋能,实现文化遗产精细化保护与价值创新,让传统与现代相融共生,形成独具时代特色的文化表达。一是推进数字化保护。借助3D建模、激光扫描和无人机测绘等先进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数字化记录,形成高精度遗产档案;运用虚拟重建、数字复原等现代技术,重现受损或消失的文化遗产,让历史记忆延续传承。二是打造智慧化空间。利用AR、VR技术,虚拟重建历史场景,将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艺术价值、人文故事在博物馆、城市公共空间和线上平台呈现。如《天下大足》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项目,这一项目采用数字化复原技术,通过电影艺术语言和科技手段,为游客打造了沉浸式的文化体验空间。三是注入美学表达。结合现代城市的美学表现,通过灯光秀和剧场化演绎等“艺术+科技”手段,将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深度结合,赋予文化遗产静态之韵、动态之美。如“中国·重庆第二届国际光影艺术节”以重庆发电厂旧址为空间与文化背景,通过光影艺术,打造了现象级城市文化事件。
(作者系四川美术学院教授,本文为重庆艺术科学研究规划项目:22ZD10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