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奉节县,村医上门为群众服务和诊疗。(受访者供图) |
|
12月11日,陈恢武(左)正在为村里的儿童做检查。记者 颜安 摄/视觉重庆 |
近年来,奉节县通过基层调研发现,乡村医疗卫生发展仍然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布局调整不合理、专业能力有差距、考核管理缺机制等问题,亟待关注解决。为破解这一系列难题,奉节县在全市率先全面推开乡村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将全县330所村卫生室人、财、物纳入29家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经过一年的改革探索,布局合理、功能完备、服务优质、管理高效的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有效解决了基层群众“看病难”问题
“老陈,我嗓子有些发炎,帮我抓点药。”12月11日上午10点,奉节县朱衣镇蓼叶村卫生室,村医老陈应声抬眸,只见71岁的村民白文学站在自己面前,随即熟练地帮白文学做了检查,转身又钻进了药房。
“以前无论看啥病,都得奔县医院,现在村卫生室搞好了,就近看病医保还能减免。”趁着抓药的间隙,白文学谈起自己看病的感受。
种种变化,都与奉节在全市率先推开的乡村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有关。
统筹资金用于发工资和购买“五险”
村医身份向职业化转变
老陈名叫陈恢武,今年52岁,已独立行医26年,见证了这些年村卫生室的变迁。他说,随着乡村人口的流失,到村卫生室看病的人越来越少——去年他接诊了3000余人次,今年就下降到2000多人次。
这并非个案。奉节县岩湾乡是该县人口最少的乡镇之一,全乡留守在家的只有1000多人,有些村甚至不足100人。因此,平石村村医廖贤军的业务量少得可怜,有时一个月甚至只有1000多元的收入,其中大部分还来自公共卫生和村医补贴,养家都成问题。
奉节县卫生健康委曾对村医的从业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全县330个村的几百名村医中,有86名属于“半医半农”,其中不乏跑摩的、开小卖部、跑货运的。“挣钱养家并没什么不对,但村民生病可没有规律,找不到人怎么办?”奉节县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科科长覃卫说,更有甚者,一些人为了创收乱开药、乱用药、乱刷医保,“这让我们非常头疼”。
正因如此,奉节进行乡村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首先就是对“人”下手,即由辖区卫生院对村医队伍实行统一管理,签订劳动合同,按要求落实社会保险和工资待遇。
“我们通过统筹政府购买服务、村医专项补助、医共体‘资金池’等几笔资金,主要用于给村医发工资和购买‘五险’。”覃卫说,这样算下来,村医们的收入有三四千元,基本能够满足生活开支,逐渐从“半医半农”向职业化转变。同时,由于有了养老、医疗等保险,村医们也免除了后顾之忧,心里更踏实,工作更有动力。
调整年龄和知识结构
引进大学生进入村医队伍
解决了村医的个人身份后,奉节开始对这支队伍的结构进行调整。
“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年龄和知识两个方面。具体来说,七八十岁的人还在干村医,同时很多人没有经过系统学习,都是跟师学艺。”覃卫介绍。
陈恢武就是其中之一。他的父亲是村医,陈恢武从小就看父亲的医书和诊断案例,直到1998年接手蓼叶村卫生室。因此,他的实践经验虽然丰富,但缺乏理论基础,于是在独自行医10年后的2008年,专门去卫校学习了3年。回来后,他又花了8年时间,直到2019年才拿到乡村执业助理医师证。
换言之,陈恢武在很长时间内属于无证上岗,而这是基层医疗的一个常态——去年底,为了进行乡村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奉节对村医进行了一次摸底,结果发现330个村的几百名村医中,只有98人有乡村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的资格证。
没有扎实的专业训练,自然会体现在村医的诊疗过程中。比如说,明明是主动脉夹层(一种严重的心血管急症),但被村医诊断为胃病;明明是心悸,也被误诊为胃病。一位村民戏言:“一些村医是‘三素’(抗生素、激素、维生素)医生,没什么技术含量。”
由此,奉节对村医结构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对今年底年满60周岁和不愿继续执业的乡村医生,申请办理离岗手续——此举依规退出村医154名,年均减少财政支出120余万元。同时引入新鲜血液,尤其是引进了7名大学生村医。
康乐镇七星村村医李顿就是奉节新引进的大学生村医之一。今年7月,22岁的李顿从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毕业,8月通过考试成为了一名村医。“我现在主要做的是公共卫生工作,具体就是给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患者做检查和随访,诊断和开药方面还在向其他人学习。”他说。
通过调整,奉节村医队伍的年龄和学历结构有了改善,其中大专及以上有78人,占近20%,中专263人,占60%以上。
对村卫生室药物统一管理
乡镇卫生院集采药品降低价格
白文学早年间在煤矿打过工,落下了肺气肿的老毛病,需要常年吃药调理。过去,他习惯到朱衣镇卫生院拿药,但他的子女在外务工,自己腿脚又不太利索,一路上走走歇歇,再排个队,半天就过去了。
村卫生室就在附近,白文学却舍近求远,主要原因就是价格。“以前村卫生室的药品是自己采购,于是我们到处去找药品公司。”陈恢武说,由于购买体量较小,一些配送厂家不愿供货到村卫生室,他只好被迫采购单价较高的药品。
“我们在改革中对村卫生室的药物管理进行了规范,统一由乡镇卫生院集采。”覃卫说,每半个月,村医根据用药情况向卫生院开出清单,由后者负责提供和回收医疗废物(包括过期药品和耗材),保证村民用药安全。
通过集中带量采购,价格自然从优,群众得了实惠。“我现在每个月开几盒肺宁颗粒,再给有冠心病和脑血管堵塞的老婆开一点通脉颗粒,加起来不到200元,还能使用医保报销,比过去要便宜不少。”白文学说。
不光是药品采购的方式变了,一些村医的工作方式也变了。“过去我每天都守在村卫生室,但常常是一天下来人影都见不到一个。现在我们两个村医对5个村进行巡诊,剩下时间就到岩湾乡卫生院坐诊,这样也弥补了卫生院人手的不足。”57岁的村医廖贤军说,自己本来擅长中医,正好填补了岩湾乡卫生院之前的空缺。
“农村人口总体趋势是在减少,一些村医缺少用武之地。”覃卫介绍,他们对常住人口低于800人的17所村卫生室,由辖区卫生院定期巡诊、派驻以及邻(联)村延伸服务,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全覆盖。这个做法的收效较为明显:今年,奉节农村居民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覆盖率,高血压、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2.06%、3.1%、2.19%、3.9%,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律服药率较去年同期增长12.8%。
“明年我们打算在100个村卫生室投放远程心电图等设备,把防治关口进一步下沉。”覃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