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浴火重生了。近日,巴黎圣母院重新开放,法国总统向“所有拯救、帮助和重建巴黎圣母院的人”表达感谢,教堂外墙也以多种语言播放“谢谢”。巴黎圣母院的新生,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更让所有关心它的人动容。
巴黎圣母院,在法国乃至人类文明中,都是一座熠熠生辉的建筑。1163年,巴黎圣母院始建,历经近两个世纪才全部建成。得益于法国文学巨匠雨果的同名作品《巴黎圣母院》,这座见证了860年历史沧桑的建筑,深深刻印在全世界读者心中。2019年4月,一场持续近15个小时的大火,将其美轮美奂的屋顶、塔尖尽数烧毁。正如雨果所写,“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教堂的顶端”,所有人的心都为之而痛。
大火席卷过后,巴黎圣母院的修复一度被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全世界都向这份瑰宝伸出了援手。特别是,中国率先与法国就巴黎圣母院达成政府间协议,用自己源远流长的建筑工艺,为巴黎圣母院的新生注入“中国智慧”。与此同时,在修复过程中,来自150个国家的34万人慷慨解囊,共筹集8.46亿欧元资金,2000多名工匠和专家参与修复,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文化上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今天,800多岁的巴黎圣母院沐浴着世界的爱意重新开放。这,不仅是一次令人欣慰的劫后重生,更是一次不同文明包容互鉴、共谋合作的卓越实践。文明没有标准答案,如果一定要有,那就是相互尊重、交流互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明的共振共鸣,文化的彼此吸引,让新生的巴黎圣母院拥有了更为丰厚的文化内涵。
不过,重新开放不意味着毫无遗憾。毕竟,某种程度上,大火给巴黎圣母院带来的伤害是不可逆转的。即使修复已经卓有成效,但大火留下的教训是惨痛的,世界各国都要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做出更多努力。建立高效的灾害预防机制、对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留存等等工作,都要加快节奏开展起来,从而避免悲剧重演。各国不妨以联手修复巴黎圣母院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人文领域的合作互通,以更广阔的视野、更雄厚的力量,共同传承珍贵的人类文明成果。
只有“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一棵棵生长在历史长河中的文明之树,才能始终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