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古埙乐传习培训活动,让居民们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习得一技之长;举行“智慧助老”系列讲座,老人们学到健康养生、法律知识等内容,增长了见识……
作为职场人的充电站,老年人的新舞台,家门口的大学堂,近年来,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大渡口分校(以下简称“大渡口电大分校”)锚定“服务区域全民终身学习、办百姓身边的开放大学”的办学定位,以党建统领、深化改革、规范管理、夯基强教为着力点,深入推进大学本专科成人学历教育、社区教育、社会培训、老年教育等协同发展,引领区域构建“泛在可选”的终身教育体系,为大渡口区学习型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提质创优
搭建学历教育成长梯
10月13日,大渡口电大分校举行了“启航逐梦路 共筑强国梦”2024年秋季毕业典礼。学校在籍学生4000余人参加了此次毕业典礼,学校领导为毕业生代表颁发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等,对国家开放大学奖学金获奖学生等进行了表彰。
“知识和学历决定了未来人生发展的宽度和深度。学校持续提升办学质量、优化教学管理,助力学生实现‘学历+技能’双提升。”大渡口电大分校相关负责人表示。
作为大渡口区唯一一所公办成人高等学校,大渡口电大分校共开设18个本科专业、专科专业。学校积极统筹各类优质资源,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建立立体式教育资源服务体系,搭建高效便捷的学习服务平台,培养了2万余名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蓬勃发展。
近年来,学校深入贯彻国家开放大学“创优提质战略”,着力抓好“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夯实基础、重塑形象”,通过塑造开放的渡美文化、建立干部职工绩效考核制度、打造德才兼备教师队伍等举措,并持续加强教学教务常规管理与督导、学生事务管理,促进强内涵、谋创新、提效能,推动办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经过不懈努力,学校教育教学成果显著。近2年来,师生在思政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级比赛中屡创佳绩,学校荣获“重庆开放大学招生工作先进集体”3次,招生工作特别贡献奖3次,教育工作先进单位1次,重庆开放大学思政理论课教学展示“优秀组织奖”2次,网上学习优秀组织单位2次,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集体奖”2次。
融合互促
构建社区教育生态圈
近日,一场由大渡口电大分校承办的“百门课程进社区”项目第一讲,在革新社区开讲。此次讲座以“守住钱袋子,防范诈骗”为题,在专业人士引领下,社区居民学习掌握了基本防诈骗技巧,有效提高了老年人的防诈骗意识。
学校健全共建共享共治机制,大力开展社区教育,推进“百门课程进社区”等市级社区教育“三进行动”项目,不仅丰富了区域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提升了居民们的生活品质。
学校走进大渡口区的社区和乡村,广泛开展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工作,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融合发展,促进居民全面发展和社区可持续发展。
立足于园校合作服务社区教育,学校联合相关中小学、幼儿园、职业学校,走进革新社区、光冶社区、融城社区等,开展公益托育体验活动、特色主题社区美育项目、“智慧助老”教育培训项目等活动,让社区教育走进居民生活。
立足于院社联合开展社区教育,学校与大渡口区民政局、公益机构、新山村街道、跃进村街道、八桥镇等开展社区演出活动。携手跳磴镇石盘村,开办舞蹈班、瑜伽班、抖音电商培训、柑橘种植技术培训,还与5个村社共同打造社区教育研学基地和培育终身学习品牌,助力乡村振兴。由学校打造的石盘村土专家李世相荣获重庆市终身教育“百姓学习之星”、打造的“家风微课堂”荣获重庆市“终身学习活动品牌”,实现了大渡口终身教育学习活动品牌零的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还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城市社区学习中心(CLC)能力建设项目第二期项目研究与实践”之《社区教育服务弱势群体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与遂宁开放大学、成都市成华区社区教育学院开展深入合作,推动社区教育提速健康发展。
服务大局
拓宽产业工人成才路
依托市级“职业培训进园区”项目,大渡口电大分校与重庆市旅游学校对“金鳌田园”综合体内的餐饮从业人员和其他餐饮爱好者进行了10次技能提升集中培训。
培训吸引了30名餐饮从业人员和爱好者参加,并为他们量身定制了一套理论与实践并重、模块化教学与名师指导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在专业餐饮培训教师的指导下,学员们不仅掌握了扎实的专业技能、提升了职业素养,更为大渡口区餐饮服务行业的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
深入推进全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大渡口电大分校发挥人才和平台优势,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联合大渡口区总工会,健全产业工人的培养、评价、激励等机制体系,开展产业工人学历能力提升工作,并为辖区的产业工人提供助学补助。
据了解,学校走进重庆国际复合、秋田齿轮、钰鑫集团(嘉威啤酒)等14个企业,面对面地向1000余名产业工人宣传学历能力双提升的政策和益处,一对一为产业工人进行技能培训、创业培训、求职能力等方面的全方位提升服务,为区域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
未来,学校将走进区内外的更多企业,围绕“入岗能适应、在岗能提升、转岗能就业”做文章,拓展产业工人成长成才空间,不断满足企业和产业工人的现实需求,打通服务产业工人的“最后一公里”。
谭茭 张骞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