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理工大学 高水平科研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打造科研创新大平台 打赢核心科技攻坚战建设内陆教育开放高地 服务中国建造走出去
第009版:强国建设 教育担当——全面推进教育强市建设看落实
上一版 下一版 
重庆理工大学 高水平科研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
打造科研创新大平台 打赢核心科技攻坚战
建设内陆教育开放高地 服务中国建造走出去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11 月 2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技自立自强 亮出重理工担当
重庆理工大学 高水平科研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

  重庆理工大学校园风貌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高校如何高质量建设创新体系,不断产出“与时代发展环环相扣”的创新成果?

  近年来,重庆理工大学锚定重庆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和构建“416”科技创新布局发展需求,围绕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和国防科技两大办学特色,以学校“1469”科研创新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为引领,推动有组织科研范式改革,不断强化原始创新、协同创新、开放创新一体化设计,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动能,形成学校“两地两区”科研创新发展新格局。

  构建平台

  科研成果不断涌现

  重庆理工大学的科研之路,繁花绽放、一路芬芳: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中国专利金奖1项、优秀奖1项,省(部)级奖励197项;获授权国际发明专利17项、有效国家发明专利940余项,专利转化合同金额连续2年位列全国高校50强……

  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新动能不断释放,离不开科研平台的强力支撑。

  高校科研平台建设是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学校坚持“四个面向”,高位推动、高质推进、高效落实,科研平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学校全力筹建精密位移测量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重庆实验室,其中“精密机械检测技术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列入重庆市委“一号工程”和“2024年市级重点项目建议名单”。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筑牢科技创新底座。学校建有省部级基础研究平台17个,引进华人数学界最高奖得主刘克峰教授,高规格建成重庆市首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重庆几何拓扑基础学科研究中心。

  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助力壮大新质生产力。学校着力打造“国家级—省部级—校企”三位一体科研创新平台支撑体系,围绕重点产业建有省部级技术创新平台36个,建成教育部首批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高端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面向国际科技合作,打造重庆对外金名片。学校大力引入优势国际学术资源、创新国际化合作模式,推进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普渡大学、德国FEV等,建立了以创新平台为载体的国际交流合作机制,成立了车路协同重庆创新中心。

  目前,学校已建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53个,为师生创新创造提供了广阔舞台,也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

  引育管用

  建好建强人才队伍

  “只有测量出来,才能制造出来”,没有超精密测量,就没有高质量的装备制造。精密位移测量器件作为核心功能部件,直接决定系统的性能。

  重庆理工大学时栅团队十年磨一剑,二十年磨一尺,练就了一双“精密之眼”,取得了一项国际领先水平发明成果——纳米时栅,创新性地“利用时间测量空间”来提高位移测量精度。发明的纳米时栅位移传感器性能指标全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已广泛应用于数控机床、芯片制造、计量检测等领域,解决了我国高端装备的位置检测难题。研究成果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被誉为“中国精度”,亮相国家“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

  今日之重理工,已组建起一支高层次的科研教学队伍,不断迸发出强劲的科研力量。

  科研团队是取得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关键。近年来,重庆理工大学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立与国内“两院”院士长周期联系机制,实施“两院”院士全职引进计划。

  人才需“引”更要重“育”。学校不断加大一流领军、青年拔尖人才自主培养力度,加强学术梯队建设,强化学校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部门协同培育;坚持德才兼备原则,突出“价值、能力、贡献”导向,开展科研人才政策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建立科研人才分类评价体系,试点推进科研创新岗位“聘—评”制度,不断激活科研人才的内生动力。

  在科研领域,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团队的力量却是无穷的。学校围绕重庆四大科创高地和国防军工领域,打造“前沿交叉+产业技术+国防科技+国际合作”四位一体创新团队体系;鼓励跨学科、跨院系开展前沿交叉技术研究,建设一系列前沿交叉创新团队、产业技术创新团队、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国际合作创新团队。

  如今,学校科研人才队伍已汇聚起破竹之势:培育和汇聚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等省部级以上优秀人才300余人次,建成省部级科研创新团队26个。

  落地生“金”

  赋能产业创新发展

  高校既是科技成果产出的重要源泉,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力量。

  如何让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促进高校科技成果高水平创造、高效率转化?

  车辆工程学院科研团队的新能源与智能网联系列科技成果已落地璧山区,打造国际先进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创新及试验检测基地;化学化工学院科研团队的锂电池级粘结剂成果已转化为绿能纤材(重庆)科技有限公司,打造行业一流的中高端纤维产品领域和新能源材料领域的龙头企业……重庆理工大学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让创新成果落地生“金”,切实将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成效。

  近年来,重庆理工大学将科技成果转化的重任扛在肩上,组建技术经理人队伍,深度参与成果转化落地全过程,致力于为科创人员提供全链条一体化服务。

  一方面,创新打造全链条转化承载体,设立概念验证中心,从产业需求出发,为实验室阶段科技成果提供实验空间、可行性研究、工艺验证、性能测试等验证分析服务;

  另一方面,联合科研院所、行业代表性企业、投资机构等组建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基地,采取多元运营机制,围绕重点产业细分领域,开展实验室成果开发和优化、投产前试验或者试生产等服务。

  架起技术与产业之间的桥梁,是重庆理工大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又一项创新之举。学校支持国家大学科技园与地方政府、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开展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联合区、县以“一园多区”“飞地园区”模式共建国家大学科技园分园,为科研人员携带科技成果创办科技企业、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专业化服务。

  学校还探索实施“投资+孵化”模式,有效解决成果落地面临的痛点。通过探索对科技成果概念验证、中试、产业化等不同阶段采取差异化金融支持方式,提升学校创业投资种子基金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推动科技成果资本化。

  数据显示,近3年来,学校科技成果转化超2000项,专利转化合同金额连续2年位列全国高校50强,在科技部发布的单项成果转化榜单中位列全国第7……

  砥砺奋进结硕果,乘势而上谱新篇。

  学校科研成果得到科技部、教育部等部委高度认可和充分肯定,先后获批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以纳米时栅精密位移测量理论及技术为标志的一批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在世界舞台频频闪耀,汇聚全球目光,彰显重庆智慧。

  李佳佳 张玉芳 图片由重庆理工大学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