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奋力书写服务教育强市建设高分答卷融通整合 培养能看病会看病的医生
第008版:强国建设 教育担当——全面推进教育强市建设看落实
上一版 下一版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奋力书写服务教育强市建设高分答卷
融通整合 培养能看病会看病的医生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11 月 1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庆医科大学
融通整合 培养能看病会看病的医生

  重庆医科大学莱斯特大学联合学院揭牌仪式

  医学教育一头连着健康中国建设,一头连着教育强国建设。发展“新医科”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医学教育发展的最新要求。

  顺应医学新发展、满足群众新需求,自2021年获批重庆市高水平新医科建设高校以来,重庆医科大学以服务“健康中国”战略需求为导向,以新理念谋划医学发展,以新定位推进医学教育发展,以新内涵强化医学生培养,以新医科统领医学教育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地方医学院校整合教学新路径,形成医科与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高水平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医学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服务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和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能力明显增强,“新医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打破学科壁垒

  走出地方医学院校整合教学新路径

  新医科强调多领域、多学科的聚合,如何通过新医科建设与教学、科研、产业之间的深度链接,为人才培养赋能?

  “学科交叉融通、基础与临床整合、培养‘能看病、会看病’的医生是‘新医科’建设的重要内涵。”重庆医科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

  融合发展、深度链接,早已体现在重庆医科大学每一次探索中。

  学校从2009年率先行动,在国内开展了整合医学教育教学改革,“以器官系统为主线、疾病为中心、临床思维路径为导向、基础与临床课程融通”的理念,构建了基础与临床全面融通、纵向整合、多学科交叉的整合医学改革1.0模式。

  2019年,学校与英国莱斯特大学合作,引进莱斯特大学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打造器官系统整合课程为主体+“早临床、早科研”一体两翼课程体系,实现全程沉浸式临床教学,建设临床医学中外合作办学高地,推进在地国际化整合医学教学2.0模式。

  2023年,学校在器官系统改革基础上,探索精英化小班制“本硕博”贯通培养的“医学+X”“X+医学”多学科交叉背景的临床医学、检验医师及基础医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践行整合医学教育3.0模式。

  从1.0到3.0模式意味着进阶和突破,学校通过“器官系统”整合教育的进阶模式,围绕培养“能看病、会看病”的临床医生、强化“大健康”理念和基础临床相贯通的临床整合应用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先后出版了全国首套器官系统整合课程纸质教材和数字教材,组建了22个跨学科专业、基础临床整合的教学团队,搭建了百间智慧教室,建设千门在线课程,促进了学生职业素养、临床思维、整合学习、创新能力、教师教学能力全面发展、医教协同等六方面提升,有力推动医学教育数字化转型。

  十五年持之以恒地探索、与时俱进地精进,重庆医科大学构建了完整的基础与临床课程融通的整合教学新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地方医学院校整合教学新路径。

  锚定时代前沿

  探索拔尖人才创新人才培养多途径

  为加快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创新,重庆医科大学以新医科建设为抓手,培养以“大国计、大民生、大学科、大专业”的新定位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创新发展背景下的“新医科”人才,不断书写“强国建设,教育何为”的时代答卷。

  按照《重庆医科大学新医科建设实施方案》,学校成立了由校党委书记、校长担任组长的新医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重庆医科大学微专业建设与管理办法》,通过聚焦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需求制定培养方案,探索以科技前沿技术为驱动、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专业学科作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的载体,必须顺应时代发展并进行创新改革,学校立项了“微无创医学”“生物质谱检验”“现代肿瘤治疗学”“精准诊断学”等28个微专业,600余名学生参加学习,通过微专业拓宽视野,拓展未来从业方向,提高核心竞争力。

  学校整合学院、企业资源协同打造三维人才培育平台,利用企业资源,强化学生实践教学,打造“产学研”多学科交叉一体化教学实践共同体。

  整合检验医学院、药学院教学科研资源,以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基础,建设生物医药现代产业学院,打造医教研用协同育人模式;积极联动15家附属医院、10余个实践基地,打通了从专业学习、技术应用转化到技术研发创新的“金字塔”创新拔尖人才培养链条。

  整合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脑科学研究院和科技创新中心,组建微无创医学未来技术学院,组建了产学研用协同的教学组织体系。构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多学科集成,医工、医理、医文多学科交叉融合,本—硕—博贯穿培养创新拔尖人才的模式。

  目前,学校通过探索器官系统医学整合教育,通过建立多学科交叉的学院、医学+X的微专业建设以及探索医学+基础、医学+检验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多种途径,形成医科与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高水平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新医科”建设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取得重大突破

  卓有成效的重医实践献力“健康中国”

  在“新医科”建设的道路上,重庆医科大学着力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创新发展和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积极响应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医学教育发展的最新要求,在培育面向未来的卓越医生和医学创新人才上取得突出成效。

  学科建设实现新突破。截至2024年,学校11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临床医学进入ESI全球前1‰,成为重庆首个进入1‰的临床医学学科。

  专业建设取得新硕果,学校获批19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临床医学类专业及办学类型、层次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是全国首个同时通过临床医学类专业认证数量最多的高校。临床医学(中外合作办学)专业通过国际国内质量审查与专业认证,实现学校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国际接轨。

  教育实力再上新台阶,编写出版了《医学整合课程思政案例集—重庆医科大学的探索与实践》;获得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项重庆市级教学成果奖。积极开展新医科相关研究,获批14门国家级一流课程,市级一流课程159门。4部教材获2021年全国优秀教材奖,17部教材获2023年重庆市重点建设教材,出版317部新医科教材,获国家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在第三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首次获国赛一等奖,共有各类国家级人才、行业专业领军人才授课人数303人。

  持续向新的全面发力实践探索催生皆可成才的育人景象,学生连续17年执业医师通过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2022年—2024年学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夺得2金8银16铜、市级奖项48金18银的好成绩;在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中获得国赛2银、市赛5金1银4铜的好成绩,毕业生留渝就业率达到64.4%。

  瞄准新医科前沿,打造人才蓄水池。重庆医科大学将在“新医科”高地持续发力,培育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为“健康中国”“教育强国”贡献更多重医力量。

  王俊又

  图片由重庆医科大学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