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建校70周年发展大会上挂牌成立重庆市首个家庭教育学院 |
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是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的主阵地,也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点。
今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召开,吹响了建成教育强国的冲锋号,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在我市基础教育队伍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上勇担使命、冲锋在前,努力在办学价值凸显中回应时代呼唤,书写服务教育强国强市建设的高分答卷。
历经七秩风华 见证育人初心
树立锲而不舍、止于至善的精神坐标
学校发轫于新中国建设的浩荡洪流,成长于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壮大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时代。七十余载岁月流转,学校始终将自身建设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筑牢了“锲而不舍、止于至善”的精神基石,谱写了缘师而立、依师而强、因师而兴的壮丽史诗。
缘师而立,成为重庆市第一所教师进修学校。1954年,新中国百废待兴,党和国家大力推动教师队伍改造,师范教育肩负起“为培养百万人民教师而努力”的历史使命,学校前身“重庆市中学教师业余进修学校”应势而生。学校在首任院长、时任重庆市副市长、教育局局长邓垦的带领下,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近1.6万名教师提升了专业素养和能力水平。
依师而强,被誉为全国教育学院的一面旗帜。1984年,党和国家把教师能力提升和学历补偿作为发展教育事业的重点战略措施,学校合并原重庆一师高师专科班和重庆第二、第三师范学校,新组建为重庆教育学院。学校坚持“扎根重庆,服务基础教育”的办学宗旨,形成了师范与非师范、全日制教育与函授教育并行的发展格局,为重庆基础教育培养了10万余名优秀的教育管理干部和中小学教师。时任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曾到校视察指导,称赞学校是全国教育学院的一面旗帜。
因师而兴,开启了普通本科办学的新篇章。2012年,国家高等教育事业逐步由“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学校着力加强内涵建设,积极提升办学层次,改建成为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改建至今,学校积极融入现代化新重庆建设,面向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围绕“服务0—12岁儿童成长”价值链,推进师范与非师范融通、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蹚出了一条改革求变、开拓创新的发展之路。
七十载薪火相传,学校累计为重庆基础教育战线培养人才12.9万人,占人才培养总数的74.52%;为传统产业、大数据智能化和大健康等新兴行业培养人才4.4万人,正广泛活跃在基础教育事业主战场、服务区域发展各领域,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上奋力书写属于二师人的高分答卷。
面向基础教育 赓续办学传统
书写育人兴邦、迈向卓越的发展新篇
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搞得越扎实,教育强国步伐就越稳、后劲就越足。
从大局大势中来,奔落地落细而去。10余年来,学校以“三个最大”回应重庆基础教育所需。即承担了全市最大体量的小学全科教师培养任务、最大体量幼儿本科教师培养任务、最大规模的基础教育师资培训任务。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时间回溯到2013年,学校牵手綦江区共建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作为我市首批教师教育实验区之一,为我市构建校地合作、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制贡献价值样本。此后,学校一路拔节成长,同步实施固基筑本、立德树人、培养改革“三大工程”,深化小学全科教师“1+3+X”培养改革(“1”即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家精神融通,“3”即“学科素养+数字素养+科学素养”3个模块互补,“X”即学生通过课程超市修得若干学分,实现“一人一案”的个性化培养),大力推行“四年一贯递进式”实践教学(即第一年“见习”,第二年“助教”,第三年“试做”,第四年“顶岗”),师范专业先后立项35门国家级省部级优质课程,获10项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成果奖。
探路10余年,学校建成师范专业12个;拥有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两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研制了首个全国学前教育师范生能力标准、首个全国小学全科师范生能力标准,成立重庆市首个家庭教育学院,与境外高校合作举办西部首个经教育部批准的学前教育专业国际合作办学项目。10年来,累计培养了占全市三分之一比例的全科教师、5000余名本科幼儿教师,以及1.3万余名具备儿童教育素养的高素质人才。
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征程催生新作为。学校立足于承建市教委设立的重庆市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承担重庆市最大规模的基础教育师资培训任务,获批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国家语言文字基地等2大国家基地和5大市级平台,服务全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以区域、片区、校地等多元协同为路径,赋能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近10年,学校先后与四川20个区县建起教师研训机构共同体,在重庆推动13个区县协同,5400名教师跨县共同研修;承担重庆市国培市培项目404个,共培训3.8万人次,助力重庆市入选全国3个“国培项目免评备案试点省市”之一。
服务区域经济 彰显时代作为
绘就融入地方、共促发展的生动画卷
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是新时代高等教育主动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之举。
守正创新,与时俱进。改建以来,学校坚持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融合发展,在做强师范教育的同时,努力以创新为引擎“应地所需、解地所难、为地所用”,在“大有可为”的新时代中“大展作为”,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立足科技自立自强,突破国外菌种封锁。在服务食品及农产品加工领域,学校团队打破益生菌千亿市场85%份额被美日等外企占据的局面,十年磨一剑,发掘自主产权菌种1500余株,助力蒙牛、国药、华润等国内品牌产品年增长销售额超1亿元,相关成果获重庆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获科技部报备的社会力量奖10余项,获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全市仅2金)。
根植长江三峡库区,守护道地中医药材。在服务现代中药领域,学校团队扎根三峡库区20余年,收录民间常用草药和国家珍稀濒危药用植物5033种,完成三峡地区天然药用植物资源最系统、最完整的著作《长江三峡天然药用植物志》,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汉董亲笔为该书作序,被誉为三峡地区的“本草纲目”和三峡药材“辞海”,翻译传播到全球26个国家,获重庆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撸起袖子做科研、扑下身子拔穷根。近年来,专家团队先后奔赴巫溪、黔江、开州等区县指导中药材种植1万余亩、惠及3万余人,助力巫溪县西安村年均收入突破3000万元、开州区磨梁村集体收入突破1300万元、黔江区太极镇实现栝楼产值1600万元等。
发现肝炎潜在靶点,突破国际医学难题。在服务生物制药领域,学校团队聚焦国际医学界公认难题,发现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潜在新靶点,团队成果先后获重庆市人民政府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在Nature子刊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
历经多年努力,学校创新引擎作用日渐凸显,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先后承建2个重庆市产业学院和16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与科大讯飞、博能股份等397家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近10年,已累计为重庆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5万余名,获重庆市人民政府奖及科技部备案的社会力量奖24项。
王俊又 覃燕 图片由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