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中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对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直以来,在重庆理工大学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推动思政教育守正创新,在推进教学科研、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数字思政、产学研合作、理论宣讲等工作中坚持发挥辐射引领作用,聚力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亮出重理工马院的熠熠风采。
抓好教学科研主战场
积极打造重理工思政范式
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艰巨使命和任务,高校思政课举足轻重。
“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现实路径,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重庆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康骞表示。
作为学校思政课教学的“领头雁”,重理工马院通过课管标准化、课改数字化、课研融合化、课训细节化、课赛常态化,五措并举、多方联动,全方位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效能。
同时,学院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创新方式方法,主动与学校的其他所有学院结对,形成了15个“一对一”课程思政项目组,结对共建课程思政。在课程结对建设、课程联合比赛等方面与相关学院合作,产出了一系列高水平课程改革成果,确保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发力,获得校内外一致好评和广泛赞誉。
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融合发展的关系。这是重理工马院始终坚持的理念。
学院秉持“12345”融合发展新思路,聚焦高质量学科建设“1条主线”;做到教学与科研、教师与大师“2个联动”;做好高水平人才、高能级平台、高质量成果“3篇文章”;用好特色凝练、团队打造、揭榜挂帅、考核监督“4个抓手”;打造人才、科研、平台、服务、育人“5个高地”,有效确保教学与科研融合发展、协同推进。
目前,一批在教学与科研两方面齐头并进的复合型思政课教师相继涌现。近两年来,学院先后斩获全市思政课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特等奖及一、二、三等奖,主持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高水平教学科研文章等一大批有影响的标志性成果再创新高。
把握立德树人主基调
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前不久,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赴有关大中小学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暨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调研活动。学院2022级研究生、红心宣讲团团长王陈成以“传承红岩精神 赓续奋斗基因”为题,开展了“同上一堂思政课”教学活动,通过讲述典型人物的奋斗事迹,让在场的师生们深刻感受到不同时代英雄人物的精神品格。
这是重理工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生动实践。
作为“重庆市首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重点建设共同体示范点”牵头高校,重理工马院自觉强化使命,找准职责定位,主动奋发作为,积极推进重庆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重点建设共同体示范点建设,努力答好“教育强国,高校何为”这一时代命题。
重理工马院坚持当好大中小理论研究的“智囊团”,办好大中小师生成长的“大课堂”,建好大中小资源共享的“大平台”,成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创新思想的策源地,打造出一批大中小学思政“金课”“红课”“大课”,建立起重庆市“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并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提供全方位的智力支持,持续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新动能。
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新质生产力”这个与学校学科特色紧密关联的关键词,引起重理工马院的高度关注。
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学院准确理解把握新质生产力,以“新”作为切口、以“质”作为锚点,调动一切育人主体、发掘一切育人资源、形成强大育人合力,为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打开更加广阔的实践空间,赋能新质人才培养。
例如,学院与国家大学科技园就新质生产力进行“情景式”“沉浸式”合作式教学,打造“新质生产力青春行”等主题活动,使学生在新质生产力具体载体中交流、互动、感悟新质生产力在重庆的生动体现。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项接续工程,需要久久为功。重理工马院守正创新,积极助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为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强智力支持和实践智慧。
站稳数字思政新赛道
让红色文化可看可听可感知
重庆理工大学诞生于抗战硝烟弥漫的1940年,被誉为“兵工七子”之一,可以说是“因抗战而生、因兵工而兴”。校友余祖胜烈士是小说《红岩》中主要人物余新江的原型,具有红岩精神发源和传承的红色基因。
当前,伴随着数字技术的迭代更新,红色文化数字化赋能思政课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方式,也是推动思政课守正创新的重要途径。如何借助数字化技术这个“增量”,将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
重理工马院将答案写在行动中:发掘新时代红岩精神新意蕴,推动红岩文化与数字思政的深度融合,通过打造“红岩思政”育人品牌,不断推进思政教育的守正与创新。
学院牢固树立高校思政工作数字化改革创新意识,通过红岩文化数字化复原再现、平台搭建、教学模式更新以及人才培养,推进红岩文化数字化思政,让思政教育“活”起来、“传”起来、“记”起来、“新”起来。学院不仅致力于思政课程的数字化建设,还通过数字化改造推动“红岩思政”与其他专业课程深度融合,拓展系列实习基地中的“红岩思政”元素、培养实际工作中涌现的“红岩思政”优秀宣讲人、设计各学段及各专业深度融合的“红岩铸魂”研学路线,实现了红岩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课堂上,教师利用丰富的数字化资源,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红岩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学校红岩精神展览馆中,运用三维技术还原的“铁窗诗社”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红岩文化,为他们提供一个更加沉浸式的学习环境。
不仅如此,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学院将当前社会热点问题融入思政教育中,围绕学生们的兴趣点进行场景式、沉浸式的设计,增强课堂的现实观照性;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对学生学习进度的评估,将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和网络云课堂的数据进行整合,形成系统性反馈,个性化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供量身定制的学习建议与资源。
面向数字化这一重大时代背景,重理工马院从价值、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推动思政教育新生态构建和体系化创新,切实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汇聚协同发展强动力
为深化产学研合作添翼赋能
10月25日,重理工马院与綦江博物馆签署馆校合作协议。双方将加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开展有形有效有内涵的“行走中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努力打造一批具有重庆辨识度、社会影响力的思政育人成果,共谱产学研合作新篇章。
高等院校既是创新人才的集聚地,也是创新成果的策源地。如何以高水平的创新成果和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近年来,重理工马院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将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作为战略性工作加以推进,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旗帜站在传播最前沿,以思想的深邃感召人、以理论的魅力鼓舞人、以有力的行动影响人。
依托重庆市高校智慧党建与廉洁治理研究中心、西部国情研究所等高能级平台优势,重理工马院以项目合作的方式,在党建品牌打造、廉洁治理研究、红色课程开发等方面与机关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广泛开展合作、献智赋能。
“在产学研合作中,学院积极助力机关企事业单位挖掘凝练独具特色的党建文化创意品牌、廉洁文化品牌,树立行业标杆。积极为机关企事业单位组织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党的二十大精神等方面的宣讲、报告、辅导学习、专题党课等。”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眼下,重理工马院正持续拓展产学研合作的内涵,深层次整合各类资源,真正实现教育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走出一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视域下的产学研融合之路。
坚守意识形态主阵地
红心宣讲让红色精神更“动听”
“传承红色基因,吾辈责无旁贷。”2021年,重理工马院以“传承红色基因,宣扬时代声音”为宗旨,成立研究生红心宣讲团,用朋辈共情、情感共鸣的方式,宣讲党的历史、党的重大理论成果、党的伟大精神和党的宝贵经验等。
从2022年至今,学院红心宣讲团着力打造“讲红岩故事·传革命精神主题讲解”“聚专业之力·强时代之音红心宣讲”“浓书香氛围·品真理之味特色书会”3个宣讲品牌。先后组织师生走进街道村社企业开展红色宣讲领学200余场,覆盖2万余名学生及干部群众,持续彰显马院师生的责任担当。
“系列宣讲活动不仅是对国家发展、时代议题的生动展现,更鼓舞更多的重理工学子积极融入国家创新发展的浪潮,以青春力量书写‘新’欣向荣的未来发展画卷。”宣讲团团长王陈成表示。如今,以学促知、以学促行的宣讲活动已经成为重庆理工大学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不仅如此,学院还创新打造“青春遇见马克思”育人品牌,开展思政“金课”育人、思政研究育人、思政宣讲育人、课程思政育人、数智思政育人,在“青春”与“马克思”之间搭建桥梁,树牢青年学生“何以要为、何以可为、何以善为”的理想信念。
一场“青春”与马克思的“相遇”,让广大学子激扬青春梦、点亮理想灯、坚定前行路。近年来,红心宣讲团成员宣讲作品《中国送给世界的礼物——全人类共同价值》获“千马廿行”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学子联学联讲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活动二等奖,成员获重庆市三好学生、重庆市优秀毕业研究生、重庆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等荣誉多项。
杜林燕 陈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