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一年,胡永攀从幕后走到了台前。
去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本次载人飞行任务的标识出自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2022级研究生谭昊瑜之手,她的导师正是胡永攀。而一年后的今天,胡永攀带领团队创作的《“巡天”登月服系统组件设计》又斩获第四届“中国美术奖”金奖。
这件名为“巡天”的登月服,乍一看就像是从科幻大片里走出来的,但仔细看你又会发现,很多巧思妙想都对应了各种实用的功能。那它到底是怎样“炼”成的?记者对话主创胡永攀,听他讲述金奖作品“诞生记”。
孙悟空、熊猫都曾有过“机会”
“我们最初的创意设计从2021年就开始了。”胡永攀说,瞄准未来航天装备做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创意设计,本就是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它需要将工业产品、服装产品的属性,以及平面设计的要素都融合到一起。人机交互,展示国家、民族形象和融合创新,都是胡永攀和团队成员在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重点。而他们首先需要做的是,确定一个可以和登月服融合起来的中国文化意向。
“在初稿阶段,有海内外知名度都很高的孙悟空,还有偏可爱风的熊猫,我们都认真考虑过。”胡永攀说,但因为设计的是登月服,除了需要中国文化元素足够亮眼之外,实际的功能性更加重要。所以,才有了中国古代传统甲胄(盔甲)的“胜出”。
向古人“取经”为未来“谋篇”
紧随其后,整个设计团队开始思考登月服结构如何同中国古代传统甲胄密切融合。
“我们先是把中国古代甲胄的各个部件拆开都研究了个遍。”说起头盔、胸甲、披膊(肩膀上的)等单个部件是怎么来的、有何功用时,胡永攀如数家珍。
在他看来,甲胄和登月服结合除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征明显之外,还有一大优势在于,它本身就是穿在人身上并可以灵活活动的。这就给登月服设计中哪些地方需要分割、裁片提供了很好的指引。
现实硬件技术的发展也时刻影响着设计团队的思路。胡永攀说,就像航天员第一视角的摄像头,“我们想过放在头盔顶部、两侧,甚至后面的背包上等很多种方案。”最终设计在头盔两侧。“大家从侧面仔细看完成作品头盔两侧的摄像头位置,它其实是一个‘小翅膀’。”这是从古代盔甲头盔上护耳的凤翅上收获的灵感,它刚好也同飞天、巡天的主题巧妙地呼应上了。“同时,我们也把未来十年的技术状态下摄像头可以做到什么大小考虑了进去。”
绝不是天马行空的科幻想象
胡永攀强调,“这个设计绝不是天马行空的科幻想象。”大家现在看到的作品,是创作团队在功能性和结构性上做了大量研究后,带来的一个科技、艺术、文化的有机融合体。
“比如,可能有人会好奇为什么登月服上的飘带选择了金色,而没用红色?”胡永攀解释,因为航天员的头盔面罩有滤光层,大多时候看上去都是金色;考虑到金色也是很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色,为了整体协调,所以统一成了金色。
“因为使用环境极其特殊,所以真实的航天装备都比较臃肿,但随着材料科学的进步,这一定是可以解决的。这里面我们就有许多工作可以做。”胡永攀说,比如通过设计加入更多时尚元素,让它更有现代感、更像服装,而不是粗笨的装备。
据胡永攀介绍,参与金奖作品《“巡天”登月服系统组件设计》设计的团队中有本科生,也有研究生,他们的专业水平都得到了很好的磨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