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近日报道,在一骑行博主晒出的自行车竞速数据中,部分骑行码表记录最大时速竟高达47.9公里。近年来,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骑行者的身影屡见不鲜。然而,随着骑行的日益普及,竞速飙车、组团闯红灯等乱象也随之而来,给道路交通安全造成隐患。
“暴骑”追风、组团“出战”、城市竞速……对此,部分骑行爱好者可能感到畅爽潇洒,但其他交通参与者却心有余悸,即使是同为骑行爱好者的受访者小郭,都感叹“嗖嗖嗖”地穿过去,躲都躲不及。显然,不讲规则的“暴骑”行为,既会给骑行者自身带来安全风险,也极易让他人受到“躲都躲不及”的意外伤害。
这几年,骑行由于其锻炼价值、社交属性等,成为一种都市生活新热潮。如果能在绿色、安全、有序的轨道上发展,骑行无疑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因此,包括武汉、重庆、成都等在内的许多地方,也专门规划了骑行绿道,供骑行爱好者们“一路骑一路赏一路玩”。
然而,当骑行被社群化营销包裹,一些“抱团”争地的现象也逐渐涌现。部分骑行爱好者不再满足于在专用区域内运动,便相互邀约着在市区里“PK”车技,进而演变成组队占用机动车道、人行道的闹剧。所以,呼吁骑行安全,不仅仅是要劝说、惩戒某一个具体的人,更要将其扩大为对群体的约束与整治。
治理骑行乱象,首先要明确骑行的根本属性——它是一种社会行为。具有社会属性,骑行就必须遵守基本的社会规则,比如,自行车要走专用的非机动车道,上路行驶要做到“红灯停绿灯行”。个别骑行爱好者之所以敢于横冲直撞,毫不顾及公德和规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法不责众”的心态。只有动真碰硬,让处罚落到违规者身上,才能起到当头一棒的震慑作用。
当然,城市治理应以人为本,治理骑行乱象不能一罚了之。在城市规划中,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合理增设自行车专用道等方式,来减少混行的安全风险。同时,对非机动车进行限速也十分必要。目前,自行车限速规定已在上海等地的特定城区实施,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从长远来看,要约束规范骑行行为,还需向内发力,对各类骑行团体进行安全教育引导,让骑行爱好者们增强安全意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骑行不应沦为“脱缰野马”。只有疏堵结合,才能真正发挥骑行运动绿色出行、强身健体的积极作用,让其成为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运动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