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科研任务清单背后的“大兵团”作战治理“AI污染”要用技术打败技术全力以赴跑好今年“最后一棒”竞速追逐,骑行岂能无视安全返校还得“搜身”?
第005版:重报深度·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一张科研任务清单背后的“大兵团”作战
治理“AI污染”要用技术打败技术
全力以赴跑好今年“最后一棒”
竞速追逐,骑行岂能无视安全
返校还得“搜身”?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10 月 2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金凤实验室重点科技成果瞄准“重大疾病的下一代诊断”——
一张科研任务清单背后的“大兵团”作战

新重庆-重庆日报首席记者 张亦筑

  10月22日,西部(重庆)科学城凤栖湖畔,金凤实验室举办2024年度科技成果发布会。

  本次发布的6项重点科技成果,包括单碱基精度3D全景空间多组学技术、单细胞多组学智算平台、全参数AI成药性(ADMET)预测平台、基于高通量芯粒集成技术的二代测序仪、实验动物病理AI辅助分析系统和中国人群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甲基化聚类图谱。这些科技成果具有鲜明的“金凤”特色,均服务于产业发展、临床应用,在关键科学问题或技术上实现突破,首创、原创、居国际前沿。

  而且,这些科技成果,都聚焦同一个核心任务——“重大疾病的下一代诊断”,以此为主干,形成有关联的“葡萄串”。

  这一串“葡萄”的形成,源于一张任务聚焦、路径清晰的科研任务清单,背后是金凤实验室根据这张科研任务清单,充分发挥体制机制优势,联合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领先企业,集中优秀科学家力量,采用有组织科研创新范式,开展跨学科跨领域“大兵团”作战的结果。

  “作为首个投入运行的重庆实验室,金凤实验室要建设重庆实验室‘新样板’,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生力军’,就必须这么干。”金凤实验室副主任徐辉说。

  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是什么

  实验室的核心任务就是什么

  国家实验室体系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标国家实验室,近年来,各地都陆续成立省(区、市)实验室,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力争在国家创新版图上占有一席之地。

  在此背景下,作为重庆布局建设的四大重庆实验室之一,金凤实验室应运而生。

  2022年6月,金凤实验室揭牌投用,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病理科主任卞修武担任实验室主任。从成立之时,实验室就把“重大疾病的下一代诊断”作为核心任务。

  为何?

  据介绍,病理诊断被誉为疾病诊断的“金标准”,是疾病治疗的重要参考依据。当前,病理诊断是我国医学学科发展的薄弱环节,为此,加强以病理诊断为核心,有机整合检验和影像学科的“重大疾病的下一代诊断”研究成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就该是金凤实验室瞄准的研究方向和主要任务。”徐辉表示,而这也是重庆“跳一跳、够得着”的“国家大事”。

  既然要“集中力量办大事”,那么,所有科研都要聚焦,围着核心任务转。为此,聚焦核心任务,金凤实验室启动实施了病理表型组科学计划,并细化具体研究方向,制定科研任务清单。

  金凤实验室科技委员会,是实验室开展科研的“最强大脑”,以张学敏院士为主任委员,集聚了23名顶级科学家,科研任务清单正是由他们精心凝练而成。清单上的每一项任务,都由当前的主要科学问题及产业发展制约要素决定,真正是临床面临的痛点难点。这样带来的好处是,更加有的放矢,让金凤实验室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凝练原创科学问题,集中力量开展科研攻关。

  “脑胶质瘤病理表型组与个体智能诊疗”是金凤实验室最早确立的科研专项,其科研任务清单上,凝练了探索肿瘤发生与演进、解码肿瘤免疫微环境等7项科研任务,并探索“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转化研究”科研任务一体化设计,既要“顶天”,解答科学问题,也要“立地”,推动成果转化。

  从“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到“需要他们干什么就干什么”

  有了任务清单,才好“招兵买马”,开展“大兵团”作战。

  以“脑胶质瘤病理表型组与个体智能诊疗”为例,根据科研任务清单靶向招引人才,目前,金凤实验室组织了18个团队开展协同攻关。这18个团队整合了医学、理学、工学三大门类,生物学、遗传学、病理学、影像学、免疫学、临床检验、人工智能、计算科学、合成生物学、纳米材料等多个学科的人才,包括院士团队、国家级人才团队等,真正体现了跨学科跨领域。

  其中,8个是基础研究团队,负责探索肿瘤发生与演进、解码肿瘤免疫微环境和肿瘤侵袭与转移;4个是应用基础研究团队,负责研究数字融合诊断体系和精准诊断新技术;6个是转化研究团队,负责开发智慧诊断器械和创新治疗产品。

  “这18个团队的PI(学术带头人),来自市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徐辉表示,不管他们来自哪里,都不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能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实验室“需要他们干什么就干什么”“希望他们干出什么就干出什么”。

  换句话说,这些PI的学术背景、研究理念和方向,要与科研任务清单高度契合。每个团队都能在这个“大兵团”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认领了科研任务清单上的不同任务,形成协同作战的关系。

  事实上,这也吸引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优秀科学家,与实验室“双向奔赴”。“国家杰青”、浙江大学教授刘冲就是其中之一。刘冲主要从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尤其是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机制相关研究,与卞修武院士团队展开科研合作多年。

  当“脑胶质瘤病理表型组与个体智能诊疗”科研任务清单发布后,卞修武院士便向刘冲抛出了“橄榄枝”。第一次听到病理表型组科学计划的宏伟蓝图,刘冲立马就被吸引了。清单上的任务正是他的研究方向,这让他感到特别兴奋。

  为此,一年多前,他决定加入金凤实验室,签订任务书,成为兼职PI,负责探索肿瘤发生与演进。短短两个多月,他就组建起团队,正式开展科研活动。如今,每个月至少来两次重庆,已成他的常态。

  “如果以前是‘人找人’,依靠在科研圈的人脉关系‘顺藤摸瓜’,找到合适的PI,现在我们正在做的则是‘数找人’。”徐辉表示,就在上个月,“金凤实验室人才图谱”上线试运行,这张“人才图谱”可搜集整合全球范围内生命健康及其交叉领域顶尖人才的信息,让实验室可以更好地根据科研任务清单,汇聚更多高水平人才。

  发挥“四不像”单位的灵活性

  让他们心无旁骛、放开手脚搞科研

  从筹建之初,金凤实验室就被定义为新型科研事业单位,而这也常被认为是“不完全像大学、不完全像科研机构、不完全像企业、不完全像事业单位”的“四不像”单位。

  但正是因为“四不像”,让金凤实验室有了与生俱来的改革创新基因,有了体制机制更加灵活的比较优势,可在组建“大兵团”之后,更好地为科研人员赋能。

  “启动科研需要什么?要平台、项目、经费和人。”徐辉说,为此,金凤实验室一直在努力为科研人员创造尽可能好的环境,给予他们尽可能大的支持——

  搭建科研平台矩阵。金凤·华大时空组学中心、实验动物中心、纳米合成平台、疾病表型组学实验室等8个科研平台,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构建科研项目体系。以“脑胶质瘤病理表型组与个体智能诊疗”科研专项为例,围绕核心任务自主立项,给予每个PI团队经费支持,有组织申请国家级、省部级纵向项目11项,推动PI团队承担企业横向项目2项,形成“自主立项为主,纵向、横向项目为辅”的项目体系。

  争取各类人才政策。包括人才引进、考核和职称评聘以及博士、博士后人才队伍建设等,让每个PI能迅速组建团队。

  不仅如此,对于PI团队的一些实际需求,实验室还做到了有求必应。刘冲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此前,他在开展科研攻关的过程中,急需用到一台价格高达400万元的显微镜。当他向实验室说明这一情况后,实验室迅速召开了专题会议研究此事。经研判,在实施病理表型组科学计划的过程中,这台科研仪器具有重要作用,随后,实验室一路开“绿灯”,加速招标采购流程,用较短时间将这台显微镜搬到了刘冲的实验室。

  同样是“脑胶质瘤病理表型组与个体智能诊疗”科研专项的PI,何永红团队开展医学光学智能病理装备项目研究,在金凤实验室成功孵化一家科技企业,研发出首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荧光明场多功能数字切片扫描系统。

  为推动创新产品的产业化和商业化,实验室智慧诊疗器械中心帮助企业搭建平台,实现了产品样机生产,还通过优先审评通道,帮助该系统成功获批Ⅱ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从申报注册到获证,只用了不到3个月。“我们希望这样灵活的体制机制,能真正让他们心无旁骛、放开手脚搞科研。”徐辉说。

  如今,有组织科研、“大兵团”作战成效初显,这在金凤实验室陆续诞生的科技成果中得到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金凤实验室PI刘新东团队在全世界首次发现IL-8(白介素-8)可提高脑胶质瘤免疫检查点治疗效果,有望为脑胶质瘤患者提供新的治疗策略。这一成果在国际顶尖肿瘤学期刊《Cancer Cell》上发表后,引起了很大关注。

  几个月前,实验室PI田甘团队首创出一种核壳结构增效肿瘤放射免疫治疗的纳米辐射增敏剂,并发现这种增敏剂可以为刘新东团队的治疗策略,发挥“快递小哥”的作用。免疫治疗药物通过增敏剂递送,可以让患者实现更好的靶向治疗。在取得上述两项成果之后,两个团队又准备联手,开展进一步深入研究。

  如今,经过两年的不断探索,金凤实验室建设发展的目标路径也更加清晰:

  锚定1个发展目标——国际病理科学研究中心;

  聚焦1个核心任务——重大疾病的下一代诊断;

  实施1个科学计划——病理表型组学科学计划;

  突破1套关键技术——跨尺度多模态疾病成像技术体系;

  形成1类标志性成果——疾病分型新体系。

  这“5个1”,将让金凤实验室加快形成原创性创新成果,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培育。

  前不久,市政府办公厅还出台了《加快金凤实验室建设发展的若干措施》,从牵头开展有组织科研攻关、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更大力度集聚高层次人才、高水平科技成果集聚转化应用等方面予以支持。

  “我们将力争形成更多具有重庆辨识度的原创成果,到2025年,基本建成精准诊断创新策源地。到2030年,基本建成国际病理科学研究中心。”徐辉表示。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