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省蚌埠市生态环境局公布了3起涉及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的典型案例,并综合运用罚款、停业整顿、取消资质等处罚手段,严厉打击相关企业的弄虚作假行为,彰显出监管部门捍卫环境权益、维护市场公平正义的决心。
环境监测数据是客观评价环境质量状况、反映污染治理成效、实施环境管理与决策的基本依据。真实的数据,很大程度上是生态环境部门开展环境执法管理的“生命线”,是最不容有虚的部分。
面对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造假现象,生态环境部会同最高法等多部门,已连续4年开展专项整治。截至去年年底,相关部门共查处了2260家有违法行为的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公开曝光了457个典型案例,移送刑事立案193起。一组组数据,可谓触目惊心、惹人愤怒。
客观而言,作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重要载体,环保服务机构在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方面,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个别机构却偏离了治污的正轨,想方设法帮助某些同样心存侥幸的企业弄虚作假、逃避处罚,提供环境评估造假、监测数据造假等违法服务,成了为不法企业“藏污”的帮凶。这种破坏环境监测市场正常秩序的行为不仅违法违规,也损害了第三方服务机构的社会公信力,更伤害了群众的生态权益,对生态环境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
打击环境监测乱象,要拿出刮骨疗毒的决心。各地各部门需加大打击力度,持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已发现的数据造假行为,同时,重拳打击违法犯罪的相关机构,提高其违法犯罪成本。此外,相关部门要完善行业禁入制度,建立健全信用管理联合惩戒机制,让有污点的服务机构在行业内寸步难行。
维护公共利益,促进环保服务领域良性竞争,强化监管同样迫在眉睫。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持续创新监管执法手段,如利用大数据比对分析等技术尽早、尽细发现问题。另一方面,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管网络,建立起信息共享与联合执法机制,让违法造假行为无处遁形。
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也要增强行业自律意识,切忌走歪门邪道牟利,不能变治污为“藏污”。只有始终牢记自身职责,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才能长远发展,真正为生态环保事业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