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一流数字经济发展生态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三重维度推进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
第005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加快打造一流数字经济发展生态
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三重维度
推进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10 月 2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三重维度

龙军

  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确保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建构的正确政治方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中华文明标识作为中华文明的具象化符号,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重要标志。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既是提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内在要求,也是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题中之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必须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加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提炼展示中华文明标识的历史底蕴、时代品质、世界价值,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中华文明标识的历史底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深厚历史底蕴。大力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基本前提。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要系统全面把握中华文明的历史,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努力打造更多具有思想穿透力、文化影响力、艺术感染力的精品力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要牢牢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搞清楚我们民族独特的精神追求、文化智慧与思维方式,在中华文化沃土中培植新时代的文明之花,不断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要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

  扎根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突出中华文明标识的时代品质。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一个文明要在现代化的历史潮流中得以存续和发展,关键在于结合不同的时代条件进行自我更新。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开辟了一条扎根中华大地、切合中国实际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特定的时代内涵,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构建必须扎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实践。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确保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建构的正确政治方向。要充分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结合时代需求和实践探索,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更加鲜活的时代内涵。要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夯实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物质基础。

  加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彰显中华文明标识的世界价值。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和平性,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以世界眼光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既是中国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现实要求。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要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提炼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华文明精神标识,落实好全球文明倡议,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难题提供启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强文化共鸣。要在交流互鉴中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中国叙事体系,主动创设世界性议题,提炼中华文化标识性概念,加强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整理、译介和传播,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把叙事逻辑、叙事内容、叙事技巧、叙事效果等贯通起来,增强叙事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要在交流互鉴中增强中华文明标识的国际传播力,加强国际传播理论研究,掌握国际传播规律,创新话语表达方式,推进中华文明的全球化、区域化、分众化表达,打造更多文化精品,以数字赋能国际文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不断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