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当前,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重大突破,尤其是ChatGPT、Sora等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守牢守住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意识形态安全底线,既是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境界的题中应有之义。
培育AI素养,把握好“破”与“立”的关系。随着人类进入智能时代,AI素养成为个体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种观察和理解世界、构建解决问题的能力。意识形态工作守土有责,要把握好“破”与“立”的关系,坚持批判性与建设性相统一。一是深化思想认识,培养思辨能力。鼓励用批判的眼光分析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的信息,敢于批驳错误的思想观点、社会思潮,批判性地理解、评估和使用人工智能系统和工具,不破不立。同时,树立正确的科技观,安全有效地参与日益数字化的世界,以先进的思想文化占领意识形态阵地,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二是强化安全宣传,提升公众意识。旗帜鲜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创新宣传理念和运作机制,通过教育与公共宣传,提高公众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潜在风险的认识,让公众更为清晰地理解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内涵和外延,打牢主流意识形态发展基础。三是制定方针政策,提供指导原则。2024年6月,“数字承诺”(Digital Promise)组织发布的《人工智能素养:理解、评估和使用新兴技术的框架》,为有效使用人工智能提供了一套现阶段可借鉴的指导原则。2024年6月,浙江大学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推出的《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红皮书(2024版)》也强调了AI素养的重要性。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显著增多,斗争日趋复杂。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领域的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也应强化对公众AI素养的培养与方针政策的制定,以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安全。
推进技术创新,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影响范围更为广泛。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要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核心创新能力的“内功”修炼,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又要加强交流合作的“外力”补给,充分利用国内国外科技资源,以立足国内、放眼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布局,推动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一是加强技术研发,引导生成式人工智能健康发展。进一步鼓励生成式人工智能算法、框架、芯片等基础技术的自主创新。在预防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意识形态风险方面,技术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科技的进步,而技术实力的增强意味着技术话语权的提升,唯有将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抓在手中,方能有效防范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技术渗透风险。二是注重人才培养,掌握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的主动权。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要打造一支保障生成式人工智能安全发展的高水平人才队伍,把握技术的主动权。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科技人才只有因时而变、顺势而为,才能在破解难题中寻求战略突破,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朝着安全可控的方向发展。三是深化国际合作,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向善发展。着眼于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沿领域,适度扩大对外交流合作空间,与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个国家开展科技创新合作,强化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力图在应对人工智能安全风险和挑战方面达成高度共识。
加强政策引领,协调好“点”与“面”的关系。筑牢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意识形态安全防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以大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蓬勃兴起的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域使命任务更加艰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要摒弃单一施策,转向统筹施策,以“点”带“面”抓全局,坚持整体与局部的辩证统一,不断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的质量水平。一是加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法规建设。2023年8月施行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从制度层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进行了规约。然而,鉴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制度建设必须与时俱进,根据技术发展及时完善相关制度,统筹协调有序推进不同阶段的工作任务。二是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安全预警监测机制。利用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有效识别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与用户互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点”,从而提高风险识别水平,增强风险识别能力。通过定期的分析、研判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理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隐患,防止问题扩大化。三是优化意识形态风险评价反馈机制。生成式人工智能意识形态安全治理效能的评价反馈,既要从全局出发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意识形态安全治理效能进行整体检查,也要针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开展精细化的点对点检查。将意识形态风险评价反馈机制嵌入防范化解全过程,从而实现意识形态工作从传统的“考核”向“体检”的范式转变。
【作者分别系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学员管理部主任、重庆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