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新时代的《长江万里图》在《重庆谈判》中客串王昆仑蛙声鼓鼓似繁星大木的日与夜青山新雨
第004版:两江潮副刊
上一版   
共绘新时代的《长江万里图》
在《重庆谈判》中客串王昆仑
蛙声鼓鼓似繁星
大木的日与夜
青山新雨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10 月 0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观潮

共绘新时代的《长江万里图》
——读“文化中国行·美术里的长江”大型系列报道
郑劲松

  扫码阅读“文化中国行·美术里的长江”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

  只此青绿,不止青绿。

  这是重庆日报又一次漂亮的专题策划:一幅献给母亲河——万里长江的美术长卷,一组颂歌青绿山水的壮丽史诗,一部人文与生态交相辉映的音诗画,一曲彰显历史文脉与文化自信的时代长歌。

  这是首航长江全境的美术集结号。

  9月12日至9月24日,13天,13篇,重庆、青海、西藏、四川、贵州、云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江苏、上海等13个长江沿线省(区、市)数以百计的古今大家名师精品力作一一呈现,如同13个既有共性而又各具特色的“展厅”,让读者大饱眼福,不亚于观看了一场美轮美奂、丰富多彩的长江美术大展。

  这,应当是长江美术传播史上的第一次。

  笔者注意到,此次重庆日报持续推出的“文化中国行·美术里的长江”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在2024长江文明论坛开幕之前完美收官,也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前夕,堪称长江沿线13个省(区、市)携手献给共和国母亲华诞的一份深情厚爱。

  长江文化,源远流长,璀璨夺目。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

  所以,系列报道的首篇编者按就开宗明义:此举旨在“记录美术传承与发展,提炼长江美术精神,共绘新版‘长江万里图’,向世界呈现绚烂多彩的长江文化”。

  “一部长江文化史,半部中华文明史。翻开中国美术史,乃至世界美术史,万里奔腾、壮美秀丽的长江,历来是艺术家的写生地、创作地、灵感地。”这样的概括精准而客观。

  正是因为长江文明的悠久,长江文化的绚烂,长江美术的多姿多彩,即使分区域展示,要做出这盘色香味俱佳的可口大餐也并不简单。

  不难看出,在有限的时间里,采编“大厨”们面对极其丰富的食材或原料,其“选择、取舍、梳理、淘洗、加工、打包、整合、渲染”等技术手段,以及背后的“认知”“诠释”“发现”甚至“对话”等思维劳动,都十分用心、用情而用力。

  感谢这份精神营养丰富的审美大餐。虽然笔者多年在大学博物馆工作,也是一名文化艺术爱好者,对长江沿线历史文化和长江主题的艺术作品也略知一二,但13篇文章一口气通览下来,还是深感这次集中学习极大地丰富了自己对长江文化的认知视野。所以,动动自己的“剪刀手”,复制粘贴成了又一个收藏下来的资料文件夹,成了文化传播研究的课程资源卡。

  “长江万里图”不是比喻,而是有史为证。阅读这组文章后知晓,最早题为《长江万里图》的画作(原件现馆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出自“南宋四大家”之一的著名画家夏圭之手。同题画作还有: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的明代吴伟的《长江万里图》、南宋赵黻的《江山万里图》、美国波士顿美术馆馆藏的清代王翚的《长江万里图》。

  最出名的一幅“同题”出自国画大师张大千,画幅最大,材料和画法也最特别。这幅1968年创作的绢本设色国画《长江万里图》,从四川省都江堰“岷江索桥”起笔,而后随长江奔流而下,越三峡,过江陵,纳百川,最后投入大海的怀抱,分十段分别绘出岷江、嘉陵江、宜昌、武汉、鄱阳湖、黄山、南京、镇江、直到吴淞口等十处江山胜景,既可独立成图,又可一气贯连。

  如此这般的“美术里的长江”,这也是一次最大的同题,各省(区、市)既有共性,又更具个性;既有点,也有面;既有史,也有论;有画家群体,也有个体;有古代,有近现代,也有当下。

  开栏的重庆篇,浓墨重彩地突出抗战时期的重庆——“这一时期,是重庆美术史上又一个高光时刻……大量美术院校及社团陆续迁驻重庆,美术名流大家云集于此,让重庆迅即成为战时中国文化艺术的中心……”文章在“点”上展开了徐悲鸿名画《巴人汲水图》,讲述了画作的创作背景后,延展到现实,描述了地方文旅部门打造的现实版《巴人汲水图》。

  “青海省作为长江流域源头,其特有的地理环境与民族构成造就了独特的源头文化。”所以,青海篇选取了独特的古老岩画作为开篇,一幅幅闪耀着先民智慧的岩画忠实再现了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情景和社会风貌,成为留在岩石上的“史书”。

  云南历史悠久、地域广阔,拥有26个民族和绮丽多姿的自然风貌。云南篇选取的是极具云南辨识度的“绝版木刻版画”,并引用学者观点,称其为“中国美术创作历程中一张闪亮的高原名片”。

  云贵川渝同处长江沿线的西南地区,笔者注意到,贵州篇主要从群体视角,重点展现了熠熠生辉的“贵州美术现象”,讲述了贵州美术如何鲜活奔腾,且歌且行。

  陶瓷是江西绕不开的文化名片,所以江西篇有了这样的描述:“从古朴典雅的瓷器,到意境深远的山水画,江西的美术创作兼具古朴与创新,既有对传统山水意境的执着追求,在笔墨间尽显古典之美;又超越传统的笔墨思想,注入了当代文化观念。”

  湖北、湖南、安徽、浙江及上海,则是名家辈出的艺术大省(市),颇为有趣的是,或许基于策划者所在重庆的亲缘视角,张大千、徐悲鸿、黄宾虹、丰子恺、刘海粟等一众大师,已在前面的重庆、四川、青海、贵州等有所展示,这样的重复,从另一个角度,解开了艺术发展的师道传承与影响传播密码。

  限于篇幅,无须更多列举。13个“展厅”展开的长江美术画卷已是这样的琳琅满目,美不胜收。那就借用上海篇的结尾表达美好的期待吧——

  美术里的长江,是一条群英荟萃的大河、一条薪火相传的大河、一条奔向美好未来的大河。

  我们徜徉这条美术里的长江,意在凝万古之志、汇千载之思,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汲取继往开来的澎湃力量,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激荡波澜壮阔的万千气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守正创新,赓续长江文化的当代华章。

  (作者系西南大学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副馆长)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