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波恬澜过川江》 陆俨少 中国画 |
|
《风雨归舟图》 戴进 中国画 |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词人柳永笔下,描绘了宋时杭州的锦山秀水和风土人情。山川如画,钟灵毓秀,自古以来,浙江物阜民丰、艺文典雅。
在中国美术史上,美丽富饶的浙江千百年来名家辈出,佳作不断。绵长的画意历经岁月洗礼,凝入了浙江的悠长文脉、历史记忆和精神传统。作为一方美术重镇,浙江美术一直走在前列、勇立潮头。
浙江的美术传统,意蕴丰富,源远流长。无论是上山文化粗犷质朴的彩陶,还是良渚文化温润精微的美玉,都藏着浙江美术萌芽状态的影子。宋元时期中国画的绘画技法、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浙江的自然山水,养成了画家们讲诗性、重笔墨的写意精神。
传统绘画滋养美术文脉
从六朝的烟雨山川,到盛唐的吴越盛景;从马远、夏圭的清远溪山,到黄公望的富春山居;从徐文长的书斋晚风,到潘天寿的雁荡山花……浙江的绘画,总是以特有的坚韧和胸襟,博采众长,推陈出新。
“浙江绘画的传承发展,折射着写意精神的持续演变。画家以自然为师,绘天地万物,同时也在创作中融入了自身的美学趣味和精神取向。”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王敏杰说。
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南宋四大家”,山水画幽深清远,画风不断继承发展;元代画家黄公望崇尚自然、讲求写意,在八十高龄时绘写富春江,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尽数收入长卷《富春山居图》;明代画家戴进,既沿袭南宋院体遗风,又有元人水墨画意,从者甚多,自成一派,这一画派后被称为“浙派”。
长江三峡赋予画家灵气,也铸就画家的辉煌。
美术史上,画过长江的名家不在少数,但多未传世,宋代夏圭的《长江万里图》是现存较早的名家画作,也是描绘长江的一幅传世经典。
现当代画家陆俨少的三峡图卷,令人叹为观止。
“陆俨少对三峡情有独钟,对三峡的描摹投入心力之深,成就之卓越,无人能出其右。”王敏杰介绍,陆俨少曾入川避战乱,抗战胜利后乘筏东归,历经艰险,数次生死攸关。不过,即使在“寄性命于木筏,出入生死”的关头,他仍痴迷于山水之美,将三峡的百态铭记于心间。
透过陆俨少的三峡图卷,三峡的险峻壮美扑面而来,让人仿佛置身于那雄奇的山水之间,久久感动于画家对艺术的追求,对生命的热爱。
新艺术运动探索“调和中西”
滋养浙江美术文脉的另一个重要源流,是现代画家林风眠倡导的“新艺术运动”。
林风眠早年留学法国,回国后曾任北平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校长兼教授。1928年,他在杭州主持创办高等美术院校——国立艺术院,任首任院长兼教授。林风眠深受蔡元培“美育代宗教”思想影响,倡导新艺术运动,从早期创作多为油画逐渐转向了后期的中国画创新,在杭州提出了绘画要“调和中西”的思想。
何为“调和中西”?林风眠倡导,中国画既要继承中国艺术传统,又要兼容西方艺术中的审美意识与表现手法,重视外师造化,融合中西,独创出富于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而又高度个性化的抒情画风。
国立艺术院创立后,一批中国画大师汇集于此,探索和思考中国艺术的发展之路。潘天寿提出的“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奠定了浙江当代中国画的品性。
1953年,国立艺专成立彩墨画研究培训班,李震坚、周昌谷、方增先、顾生岳、宋忠元等画家脱颖而出,开始了现代人物画的创作实践,这标志着新中国人物画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开拓性一步,“浙派人物画”也由此诞生。其中,周昌谷的《两个羊羔》声震画坛,这幅作品是他结束敦煌之行进藏区深入生活后所作,1955年获“第五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金质奖章。
如今,继承国立艺术院传统的中国美术学院,已是中国美术人才的摇篮。黄宾虹、诸乐三、陆俨少、李可染等都曾在杭州工作或学习,他们将诗性涵养融入笔墨,开创了写意精神新境界;曾宓、吴山明、童中焘、姜宝林、何水法等名家,以水墨艺笔,将山水情韵与人文精神互融互通。
守正创新美术高地谱新篇
浙江美术绵长的文脉、写意的传统,在新时代表现为守正创新的表达。
近年来,在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活跃着众多浙江画家的身影,比如尉晓榕的《社戏》、张捷的《井冈山》、吴宪生的《十送红军》等。
优秀的画家扎根浙江热土,笔耕不辍,拥有大视野、大胸怀,以独特的艺术作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近10年来,浙江美术界老、中、青薪火相传,推出了“名家孵化”计划和青年美术人才培养“新峰计划”,一批优秀中青年美术人才陆续成长起来,共同书写浙江美术高质量发展的未来。
今年5月,浙江省第十五届美术作品展览亮相浙江美术馆。该展五年一届,系浙江美术界最具权威性、综合性的大展,713件主题鲜明、风格多元的作品吸引了超5万人次观展。从太空史诗到数字生活,从未来科幻到元宇宙洞天……创作者融合时代感悟,不断挑战自我、锤炼自我,为浙江美术创作注入新的活力,所展现的浙江美术创作的新面貌和新成就令人赞叹,其中,数字科技和艺术的深度融合是一大亮点。
“数字艺术是本届美展新增设的艺术形式,也体现了浙江美术创作始终守正创新、与时俱进。”王敏杰说,近年来,数字影像、交互艺术、混合现实、人工智能等方兴未艾,带动了美术领域科艺融合。
早在2021年,由浙江和重庆两地联合打造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阶段性成果展”全国巡展亮相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时,科技的加持就让观众大开眼界。展览中,沉浸式互动媒体《传统山水之美学意境》对刘松年的《青绿山水长卷》进行了数字化演绎,遵循原作的构图、设色、用笔,利用数字媒体的属性,在二维平面上呈现四季变化的不同交互内容,汇集了空间、时间、图像的综合体验,将身体感知和视觉观看结合在一起,营造出多维度体验的中国传统山水美学意境。
“这些都是‘人文科技双向会通’的创作新路径,所体现的生产力和创造性张力值得期待。”王敏杰表示,浙江美术的“新兵”拔节生长,他们带着丰富、多样、活跃的创作思维,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展现出艺术生态的新面貌,推动美术重镇浙江在新时代实现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