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乡村全面振兴以文润城提升城市软实力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助力重庆绿色低碳转型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的四个维度加快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
第010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数字化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以文润城提升城市软实力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助力重庆绿色低碳转型
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的四个维度
加快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09 月 1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加快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

任文慧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互联网既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新空间和亿万民众精神生活的新家园,也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和主战场。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国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这就要求我们从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三个维度加快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的网络生态,营造清朗网络空间,让网络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民幸福的重要力量。

  依法治网,构筑坚固网络屏障。互联网日益成为各类风险的策源地,依法治网则是保障网络空间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一是深化网络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动国家网络安全法规体系建设,重点结合当前网络安全问题与挑战,进一步完善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领域法律法规,更好地引导和规范网络空间的行为,确保网络空间安全有序。二是加强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监管。加快制定专门的管理条例和法规,确保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在法律框架内进行。特别是在防范深度伪造、提升算法透明度和公平性等方面明确法律规定,防止技术被滥用。在鼓励技术创新的同时,建立技术安全与监管并重的机制,以确保技术应用的安全性和可控性。三是健全网络生态治理长效机制。建立健全网络安全审查制度,强化对关键基础设施的保护,提升网络安全的应急响应能力,全面提升国家网络安全防护水平,确保在面临突发网络安全事件时能够迅速应对,有效遏制风险的扩散。重点打击网络诈骗、网络攻击等严重危害社会安全的行为,依法严厉惩处,形成强有力的震慑效果,维护广大网民的合法权益。四是推进国际合作。网络安全问题具有全球性,任何国家难以独自应对。要积极参与全球网络治理体系的建设,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这就要求各国在网络安全立法、技术标准制定、信息共享和执法合作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应对跨国界的网络安全威胁。

  依法办网,构建清朗网络空间。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隐匿性使其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同时也带来了内容生产和传播中的诸多问题。构建清朗的网络空间,依法办网是关键。一是推进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严格规范网络信息的生产和传播,重点加大对网络媒体的监管力度,规范新闻信息的采集、编辑和发布过程,确保网络信息传播的合法性和准确性。建立健全信息传播应急机制,防止虚假信息的传播和恶意炒作。二是完善网络内容管理机制。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有效引导网络内容的健康发展。针对网络平台发布的内容,监管部门应建立定期检查和实时监控机制,发现不符合法律法规的内容要及时处理。对于传播虚假信息、发布违法内容的平台,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形成有效的震慑。督促网络平台加强自律,主动清理不良信息,构建健康的网络内容生态。三是推动网络文化建设。注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重点加强优质网络文化产品的传播,提升网络文化的内涵和品位,引导网民在网络空间中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同时,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监管,严厉打击网络暴力和低俗文化,促进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

  依法上网,构造良好网络环境。网民作为网络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行为直接关系到网络环境的健康。依法上网不仅是对网民的基本要求,更是社会文明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是健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体系。加快推动政府与各大网络平台的深度合作,共同推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机制的实施,通过设置青少年模式、加强内容审核和过滤等措施,确保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中的安全。学校要开设网络安全素养课程,培养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家长则要加强对子女上网行为的监管,控制上网时间,引导与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二是推进网络素养教育。加强网络素养教育的政策引导,并将其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政府、学校、媒体和社会各方应通力合作,共同推动全民网络素养教育,增强网民的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引导网民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理性应对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等不良行为,拒绝参与和传播这些行为,形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三是建立健全网络行为规范。充分考虑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多样性,既要保护网民的言论自由,又要防止言论自由被滥用。通过制定明确的规则,有效规范网民的言行,防止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网络欺诈等行为的发生。与此同时,社会各界要积极加入、共同参与网络行为规范的推广和落实,通过舆论引导和社会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维护网络秩序的良好氛围。

  (作者单位: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