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绝近4.36亿年 双叉苗家鱼“现身”秀山延迟退休渐近,背后是这四大趋势重庆这只恐龙有了名字:长生黔江龙“星舰”将尝试用发射塔“捕获”方式回收火箭“提质控费”让就诊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
第011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灭绝近4.36亿年 双叉苗家鱼“现身”秀山
延迟退休渐近,背后是这四大趋势
重庆这只恐龙有了名字:长生黔江龙
“星舰”将尝试用发射塔“捕获”方式回收火箭
“提质控费”让就诊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09 月 1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灭绝近4.36亿年 双叉苗家鱼“现身”秀山
其腹侧鳍褶是包括人类在内脊椎动物四肢的雏形

  双叉苗家鱼生态复原图。(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图)

  双叉苗家鱼身体侧线与成对腹侧鳍褶(拟石科技制图)。(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图)

  本报讯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申晓佳)近日,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牵头开展的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新鱼化石材料研究再获新进展,发现了新的无颌鱼类——盔甲鱼类双叉苗家鱼,相关研究成果在我国学术期刊《古脊椎动物学报》上在线发表。

  研究发现,双叉苗家鱼属于盔甲鱼类中的真盔甲鱼类,具有真盔甲鱼类典型的细长中背孔与头甲侧线系统排列方式,其头甲侧横管末端呈现出二分叉的状态,种名“双叉”由此得来。

  研究团队通过详细的比较解剖学研究,发现双叉苗家鱼和2022年登上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封面的灵动土家鱼关系密切,二者具有很多相似的特征。

  令人惊喜的是,双叉苗家鱼保存了与头甲相连的部分身体,以及位于身体腹面两侧的成对鳍褶。盔甲鱼的鳍褶最早见于灵动土家鱼,而盔甲鱼成对鳍褶的发现,为脊椎动物成对附肢起源的“鳍褶理论”提供了关键化石证据。

  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矿产资源分院副总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陈阳表示,继灵动土家鱼之后,又在双叉苗家鱼中发现腹侧鳍褶的存在,这可能代表着腹侧鳍褶在盔甲鱼中广泛存在。而腹侧鳍褶正是包括人类在内的脊椎动物四肢的雏形。

  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双叉苗家鱼与灵动土家鱼共同组成一个单系类群,被命名为土家鱼科。土家鱼科已灭绝近4.36亿年,由土家鱼和苗家鱼两个属组成,两个属名均来自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这也是继“涌洞鱼科”之后,重庆命名的第二个科级古生物分类单元。

  研究团队在双叉苗家鱼的身体上还发现了一对纵贯身体的侧线(鱼类和两栖类身上重要的感觉器官),这是在盔甲鱼身上首次发现。

  2022年9月,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联合中国科学院朱敏院士团队在《自然》上以封面论文的形式,报道了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发现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该化石库大量保存了志留纪早期完整的鱼类化石,将完整有颌类的化石记录前推了1100万年,将若干人类身体结构的起源追溯到4.36亿年前的化石鱼类中,相关学术论文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引起国际学界广泛关注。

  据悉,该化石库是继澄江生物群、热河生物群之后,又一个在我国发现的、为探索生命之树演化重要节点提供大量关键证据的特异埋藏化石库。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