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21日,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关于鼓励食品企业优化预包装食品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标签标识的公告》,针对预包装食品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找不到、看不清等现象,推动食品企业积极采取改进措施。如今,距离该公告印发已有近半年时间,有记者走访北京多家线下商超发现,一些今年3月21日后生产的商品,其生产日期、保质期仍在和消费者玩“躲猫猫”。
位置不好找、标注不清晰、字迹易脱落……眼下,很多食品包装上的时间信息藏进了“隐秘的角落”。部分包装上的字体颜色与包装底色过于接近,增加了识别难度,让人看起来十分费劲。此前在全国两会上,就有人大代表建议,“进一步规范食品标签,统一标注方式,让消费者特别是更多老年人能够找得到、看得清”。
生产日期、保质期,是消费者判断商品能否放心购买的重要信息。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食品的时间信息不好找,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甚至涉嫌侵犯消费者生命健康权。
清晰、易读的食品标签,不仅能提升消费者的购买体验,也是食品安全的底线。为什么有的商家会在生产日期、保质期上“躲猫猫”?一则,包装上需要印制的内容太多,不得不压缩时间信息的空间;二则,不排除个别商家通过故意模糊食品的可食用时限,来“延长”食品的售卖期。第二种情形,其实就是商家逐利心理作祟,用“技术手段”干扰消费者判断。
“躲猫猫”乱象,亟待严管。相关部门要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依法严查食品时间信息标注不合规、不达标的情况,以儆效尤。一方面,要督促生产商重视食品标签,提高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标识的准确度和清晰度;另一方面,要对食品标签进行科学分类细化,提高食品标签的规范化水平,确保广大消费者明明白白地消费。
小小标签,也是责任感的体现。只有充分尊重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维护好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食品生产与销售链条上的商家们才能更好地建立信誉,并以此赢得市场青睐、获得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