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健全常态化培训特别是基本培训机制,强化专业训练和实践锻炼,全面提高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事业兴衰,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我们要以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为契机,以干部理论学习能力、风险化解能力和精准服务能力的提升为重要抓手,全面提高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坚定干部推进现代化的政治立场,提高理论学习能力。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有一支政治过硬、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其中,干部政治素质过硬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性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开辟的是人类迈向现代化的新道路,开创的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对我们党而言,这既是光荣的历史使命,也是严峻的现实考验,迫切需要以理论武装推动全党团结、事业发展。”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征程中,广大干部必须全面提升理论水平和运用能力,持续加强自身理论修养和全面强化理论武装。一方面,干部要拓展自身理论学习的广度与深度。干部不仅要系统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擘画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更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尤其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用心感悟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心、意志及定力,进一步增强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另一方面,干部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运用能力。深度的理论学习与灵活的实践运用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干部既要坚持不懈在深化内化转化上下功夫,将理论学习贯穿始终,更要在理论转化实践的过程中及时依据客观条件的变化做出调整,以“逢山开路、遇河搭桥”的历史主动精神,主动迎接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风雨”和“大浪”。干部只有始终牢记“国之大者”,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才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行稳致远,并在中华大地上展现出蓬勃生机。
强化干部推进现代化的问题意识,提高风险化解能力。中国式现代化越是向前推进,各领域所面临的问题就会越多,需要防范化解的风险挑战也就会越复杂。干部往往身处改革发展最前沿,不仅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头羊,同时也是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主力军。为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能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走得更好、行得更稳、驶得更远,我们必须增强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加强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着力增强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能力。一是提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水平,提升干部化解风险的能力。斗争能力既是一种内驱力,更是干部应对紧急事件、处理突发状况时见识和胆识的外在显化。因此,提升干部防范化解风险本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干部的责任感、自觉性和主动性,强化斗争能力,增强斗争信心,使其不回避、不掩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所显露的矛盾与问题,真正推动现代化建设取得实效。二是坚持以防范风险的思维方式指引实践层面的自觉主动。风险防范意识指对潜在问题的敏锐感知,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刻洞悉以及对发展趋势的前瞻性预判。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正是基于对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领域各类风险挑战的主动预见、提前研判、科学预测等,干部才能在第一时间研究部署、采取措施以及组织动员,及时将各类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防止风险的转化与升级,切实打好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在前进道路上,干部要持续提升防范化解风险的本领,强化问题意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持续向前。
把牢干部推进现代化的价值取向,提高精准服务能力。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之一。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人民福祉,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对于干部而言,这就要求其必须不断提升精准服务能力,提高为民服务水平,增强为民服务的精准性和实效性。面对中国式现代化对干部的素质能力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这就意味着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干部必须基于客观实际精确把握人民群众的需求,通过精准提供服务内容、精密设计服务流程和精细管理服务过程,着力解决百姓急难愁盼的具体问题,以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方面,要增强为民服务精准性,健全调查研究常态长效机制,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研,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实打实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办法和政策举措,努力将一张张“问题清单”转化为“成效清单”。另一方面,要增强为民服务实效性,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进一步拓宽服务业务范围,根据群众生产生活的变化和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服务内容,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作者单位:中共山西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