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来,他们走得最多的路,是蜿蜒山间的泥泞小路;14年来,他们牵挂最多的人,是那群可爱的视障孩子。
今天,本报讲述了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的家访故事——14年间,老师们跋山涉水、进村入户,和“小刺头”父亲摆过龙门阵,劝过胡崇政母亲“帮他做不如教他做”,为拄着拐杖送别的小冉亿奶奶流过泪。
“读书是她获得尊严的唯一方式”——这句话,出自一次普通的家访。但这13个字,让山间女孩陈露回到了学校,回到了无限可能性中。
这些故事,散落在重庆40多个区县,构成3万余公里家访路上的一个个动人篇章,成为支撑着特教中心老师们“一直走下去”的精神力量。
一通电话就可以解决的家访,为什么要坐火车、乘轮渡、打摩的到学生家里去?
因为走到汾河镇上,才知道孩子“自私”的背后的懂事;因为抵达孩子身边,才理解宠溺背后都是亏欠;因为跨越山河见面,老师们才终于理解家访的意义:爱与教,是心与心的交汇,是人与人的共鸣。
特教中心“让每一个特教孩子享受高质量的教育”的愿景始终如一,这些孩子生而平凡,但老师们无悔的爱让他们能够走向不凡的未来。
14年,路漫漫其修远兮。为什么要从大巴山巅走到大宁河畔,从武陵山麓走到乌江深处?因为,每一个走出大山的孩子,每一个人生出彩的孩子,都有来处。因为,用爱丈量脚下的路,泥泞只是曲折,跋涉只是过程,付出都有念想,未来皆是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