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灯光和布景下,一位身穿白大褂的医生盯住镜头,眼神不时瞟向一侧的提词板,面带笑意,侃侃而谈。这不是电视台在录节目,而是一些主打健康科普的医生,以拍摄自媒体视频走红网络的方式。他们在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上做科普、讲解健康知识,有些已被打造成拥有百万粉丝的“网红医生”。
一部分医生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及独特的个人魅力,通过向公众科普医疗健康知识,在网络上获取众多粉丝,成为“网红医生”。这本该是一件不错的事,却在一系列“利益”操作之下逐渐变了味。
变味的“网红医生”体现为:虽然知晓“操作”与“流量”,但在医疗健康知识方面其实是“小白”。他们向公众科普的内容,可能是幕后团队在网上东拼西凑加工出来的,权威性着实堪忧。这样的“网红医生”,不误导公众就不错了,怎能寄望从他们身上获取真正的干货?
这些“网红医生”之所以变味,是因为其初衷本就不纯粹。有些“网红医生”团队不在科普内容的质量上下功夫,反而一心钻营“流量密码”,想方设法编故事,来达到博取流量的目的。说到底,“医生”是假,“网红”是真。个别自媒体丝毫不顾“胡说八道”可能带来的恶劣后果,只想着在医疗科普的“差异化赛道”上闯出成绩,实在是模糊了底线、丢失了公德。
与此同时,中央网信办正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清朗·网络直播领域虚假和低俗乱象整治”专项行动。该行动重点整治的突出问题,就包括“伪科普”“伪知识”混淆视听,冒充金融、教育、医疗卫生、司法等领域专业人员,借提供所谓“专业服务”带货卖课等。
观众不需要变味的“网红医生”,清朗的网络空间不容“伪科普”横行。一方面,观众要保持理性与警惕,面对涉及自身健康的问题,该去医院还得去医院,别轻信“网红医生”支的招。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强化管理与监督,督促网络平台切实担负起审核、把关责任,及时处理虚假、夸大、具有误导性的“伪科普”内容。
向公众传播真实可靠的医疗健康知识,本不是坏事,可一旦“变味”就会带来或大或小的负面影响。各大短视频平台要严格把关医生专业身份认证,提高医疗健康科普视频发布门槛,别让某些不靠谱的“网红医生”忽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