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在床位调配上,我们尽量选择近楼层、同一系统、抢救能力相当的科室,找到便于诊疗的最优配对。”何大维介绍。
市十三院和市人民医院则分别成立临床支持中心、入院准备中心,由中心进行床位统筹和调配,保证住院患者应收尽收。
如何“接得住”
建立首诊医生负责制,护理由所在病区护理队伍统一管理
如何保证医疗质量?这是试点医院面临的最为艰巨的挑战。
为此,上述试点医院基本建立了首诊医生负责制,跨科室收治的患者治疗由首诊医生主责,医生跟着患者“跑”,而护理工作则由所在病区护理队伍统一管理。
“谁接谁负责,从查房、查体,到写病历、开医嘱等整个诊疗全流程,都是由首诊医生负责到底。”罗云说,尤其对收治在其他科室的患者,他会格外上心。
“保证医疗安全,是每个医生刻在骨子里的责任感。”市十三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孙文静每天至少会跨科查房2次,还把自己的手机号码留给患者,方便保持沟通。
记者了解到,3家医院在试点过程中,都是按照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来确定入院排床的顺序。以重医附二院为例,危重症患者救治是保证首先救治并入院的,只有病情较稳定的患者才会“借床”;市十三院临床支持中心还有专人对每一名跨科收治的患者进行全程跟踪随访,对其主管医生和病区护士的工作进行监督评价。
那护理人员又能否接得住非本专科的患者?市十三院护理部主任郭敏介绍,一般病区护理团队的护士都能掌握常规护理,比如输液、注射等,但对于专业性较强的护理工作,该院建立了护理会诊机制,可以请专科护士帮忙协作。“护理本身就需要终身学习,所以我们还会定期开展培训。”
“大家都在不断适应和学习,护理部还下发了《跨科患者护理手册》。”重医附二院江南院区心血管内科主管护师张欢欢说,医院在收治病人时,会考虑学科之间的相关性,有主专科疾病种和顺位专科疾病种。因此,病区在定期组织跨学科的护理培训课程时,她会更加留心学习并掌握顺位专科疾病种的基本知识和护理要点,让自己能“接得住”跨科患者。
实行“全院一张床”后,由于患者分散在其他科室,医生得频繁跑动,护理人员也增加了不少工作量,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记者了解到,在绩效方面,市十三院医生的医疗单元和护士的护理单元拆开计算,医疗项目的绩效归主责科室,护理项目绩效则归所在病区的护士团队,对于医护人员来说即多劳多得。
“其实,科室没床位时,我们也为患者着急。”孙文静说,能把患者收进来接受规范治疗,自己多“跑腿”也没啥。在她看来,这或许是一种未来的新常态,是很有意义的转变。
下一步怎么办
选择合适的医院进行推广
“短短5个月,我们已累计跨科收治患者423人次。”何大维认为,改革最大的效果在于各科室床位使用率趋于均衡,整体床位使用效率显著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得到明显改善。
在市第十三院副院长孙海华看来,“全院一张床”改革还可以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从而减少患者的住院费用。
但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大部分医院仍是传统的科室支配床位模式,医院的床位资源掌握在各科室手中,患者的收住情况事关科室绩效,进而影响医护人员收入。一位来自某传统收治患者模式医院的医生表示:“‘全院一张床’初衷是好的,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可能会影响科室参与这项改革的积极性。比如心内科要去普外科借一张床,意味着普外科少了一张床,失去了一个收住患者的机会,会影响科室的奖金。普外科也可能会降低收住院的标准,将本科室的空床先占上。”
也有部分业内人士对跨科护理提出质疑:“不同学科对护理等级要求有差异,尤其是一些专科性非常强的科室,外科室很难达到与本科室同等的护理水平。”
“‘全院一张床’改革对医护质量、统筹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有不少亟待改进的地方。”张华说,比如,为保障患者就医安全和质量,必须有更严格的制度,从过程监管、结果评价全方位加强,绩效激励机制、人力资源配置也需进一步提升。
“让医生跟着患者‘跑’,是公立医院服务观念的转变和服务效能的提升,体现的是公立医院的人文精神和精细化管理水平,根本上来源于医疗质量和护理质量的坚实基础。”代茂利表示,下一步我市将选择合适的医院进行推广,也希望总结出一套可行的经验,让医院能提高管理效能,患者能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