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让科技成果“转”起来。科技成果转化,“转”起来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重庆大力创新合作模式,对涌现的科技成果分门别类,筛选出最具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的项目,进行重点培育,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生“金”。
比如,前不久,由北京航天创新科技有限公司、丰都县经济合作事务中心、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新能源与材料学院、重庆石墨烯研究院共同发起的“石墨烯产业链科技成果高质转化基地”签约落地。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采取“研究院+产业公司”模式,将利用研究院和高校前期技术优势,通过团队入驻、转移成果、导入专利等方式,促进石墨烯产业链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建设运营。
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助力下,重庆科技成果转化如同“催化剂”,激活了一个个产业新领域、新赛道,进而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力求突破
一项项科技创新成果从科研院所走向企业、从“书架”走向“货架”,才能实现创新价值,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对于正在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庆而言,要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就迫切需要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上作示范,把前端的高校人才培养、基础研究,中端的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后端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商业化链接起来,形成“教育+人才+科创+产业”的生态。
实际上,在推动更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转化上,重庆早有谋划。今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商业化,推广“产业研究院+产业基金+产业园区”科技成果转化路径,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
那么,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重庆如何在发力攻坚“最后一公里”上实现新突破呢?
要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两条腿走路”。近年来,重庆全面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市首位战略,着力构建“416”科技创新布局,系统重塑市域科技创新体系,科技成果竞相涌现。
接下来,关键是要围绕“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找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突破口,推动相关行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产业化实现突破,切实把来之不易的科技成果高效地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要打好成果转化“组合拳”。在政策上,重庆出台了“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细则”“加快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若干措施”等措施,但仍需进一步在机制、平台对接、孵化、保障等方面进行细化,精准解除束缚科技成果转化的“细绳子”。
同时,在机制上,要积极探索开展科技成果“以权代股”改革,推动科技成果快速熟化、培育增值,实现以科技成果收益权代替股权。此外,在服务上,要对科技成果转化全生命周期与全产业链条的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管理等需求给予精准支持和周到服务,探索符合科技创新规律、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新路径。
要让科技人员拥有更多获得感。科技成果能否成功转化的核心在于“人”。一方面,要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审、奖励评选等方面建立完善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进一步增强科研人员在成果转化中的获得感。
另一方面,要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促进比学赶超,充分激发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内生动力,让更多的科技成果早日实现产业化、商业化。
“行百里者半九十。”从基础研究的“最先一公里”,到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科技创新要跨越重重难关。关关难过关关过,重庆科技创新发展势头迅猛,科技成果转化必将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