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基本培训为牵引推动党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发展媒体新质生产力助推社会治理现代化以“四个强化”推动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加快推进重庆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
第007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以基本培训为牵引推动党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发展媒体新质生产力助推社会治理现代化
以“四个强化”推动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协同发展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加快推进重庆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06 月 1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

以“四个强化”推动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协同发展

袁爱媛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重庆、四川两地要紧密合作,不断提升发展能级,共同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市委六届五次全会也指出,要打造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重大牵引,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为核心支撑,以科技创新为重要引擎,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成渝地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高度契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一重大战略要求,是成渝地区协同创新发展,合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体现和应有之义。推动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可以从四个方面创新机制、精准施策。

  强化战略规划,深化巩固目标共识。成渝地区院所云集、创新基础较好,日益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承载区和创新要素加速聚集地。要提高政治站位,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布局和顶层设计,回应教育、科技、文化、人才多方利益诉求,巩固协同发展愿景。要深化协同发展研究,注重“人才—教育—空间”的协调统一,统筹调节成渝地区高等教育内部发展与外部空间的关系,增强把握重大发展机遇的能力。要主动匹配和对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十五五”规划前期研究,提供促进协同发展的战略参考,建立教育和行业主管部门的定期会议制度和协调联络工作制度。

  强化政策倾斜,迭代创新工作机制。成渝地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是落实国家宏观政策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关键环节。要释放政策效应,推进持续向好。在深入贯彻落实促进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国家政策基础上,根据成渝地区发展不同阶段不同特点,建立健全与时俱进、符合实际、动态更新的政策体系,引导带动政策效应不断放大。要做好政策统筹,确保形成合力。聚焦科技、人才、产业等领域,加强相关政策协调配合,多推出有利于稳预期、促发展、稳就业的政策。同时,精准分析政策叠加效应,审慎出台收缩性、抑制性举措,并把对支持成渝地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纳入成渝两地经济社会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之中。要支持成渝两地高校、科研机构、科创企业协同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不断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强化平台对接,激发创新内生动力。推动协同发展需要不断激发其内生动力,这离不开“大平台、大项目、大人才”的对接和支撑。要不断加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统筹推进成果转化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发展以及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等示范性新型学院建设,促进成渝地区优势学科、专业提质增效。要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大力提升科技项目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加快提升科技创新服务水平。要全链条推进人才的引、育、留、用,推动川渝共同编制急需紧缺人才目录、推进人才评价结果互认、探索建立人才流动机制、加强干部人才交流,用好用足“第一资源”,为成渝地区“双一流”和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不竭动能。

  强化共建共享,稳步缩小区域差距。协同发展需要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共建共享。要统筹布局建设成渝地区高等教育创新平台,通过共建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工程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强化重大任务牵引,稳步提升成渝地区高等教育办学实力。要优化学科专业布局,通过联合成立不同学科专业的教育联盟、研究中心,探索人才培养方案相互借鉴以及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师生互派、干部交流等模式,以数字化转型赋能教育变革,打造具有成渝特色的优势专业集群。要注重示范推广,通过总结经验范式,开展院校对口帮扶,创新产学研用成果转化方式,不断提升协同发展辨识度和显示度,逐渐缩小高等教育区域差距。

  (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医学人文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