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要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市委六届五次全会强调,要打造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在数字赋能提升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上创造新经验。“人民城市”是新时代城市建设的新理念和实现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新命题,深刻回答了城市建设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性问题,明确了“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价值遵循。当前,数字化正以不可逆转的趋势改变人类社会,以数字化赋能人民城市建设,是面向未来构筑城市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之举,也是推进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和重要推动力。要以数字化赋能人民城市建设,把人本价值作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核心取向,将数字化与人民城市经济、生活、治理深度融合,从而更好地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
坚持以人为本,以数字化赋能人民城市经济建设,引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城市建设必须以坚实的物质保障为根基,以高质量发展为人民城市夯实物质基础。数字经济是未来发展方向和全新经济形态,以数字化赋能城市经济建设,务必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提升人民群众在城市建设中的归属感和获得感。一要优化升级数字基础设施,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支撑,要加快建设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大力推进云网协同和算网融合发展,筑牢城市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底色。二要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大力推进城市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数字产业化发展。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深化城市重点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城市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不断加强数字技术融合,增强关键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营造繁荣有序的城市产业创新生态。三要谨防技术奇点,优化人民城市数字经济安全体系。必须保障人民在数字经济中的合法权益,提高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和数据安全保障水平,切实防范各类风险。
聚焦人民需求,以数字化赋能人民城市生活样态,持续打造高品质生活。治国有常,利民为本。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持续向往、对高品质生活的殷切期待也不断提高,物质充裕、精神生活丰富、生态环境优美、社会治安稳定等越来越成为人们衡量生活是否“高品质”“美好”的标准。数字化赋能人民城市生活样态,核心是满足人的需要。一要合理规划城市建设空间,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民城市。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着力优化绿色公共服务供给,引导城市发展从工业逻辑、生产导向转向人本逻辑、生活导向,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融入绿色发展理念科学规划布局城市建设,加快推进绿色城市数字化建设,回应人民对绿色发展的需求。二要充分发挥人民主体性,打造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人民城市。人民城市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主体,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加强数字化民主建设,使全体人民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平等普遍真实地享有民主,回应人民对民主的需求和期盼。三要利用数字化塑造城市精神风貌,建设人文与经济共荣的人民城市。以重庆为例,“非遗”“红色旅游”“重庆城市IP”“重庆城市精神”等热词频频冲上热搜,彰显了人民群众显著增强的“城市文化+”发展期待和需求。因此,要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应用于文化领域,让群众通过各类互联网应用,享受数字技术带来的文化新体验,打造人文与经济共荣的共同体。四要提升数字化政务服务水平,建设人民普遍参与、充分享有的人民城市。聚焦人民政务服务需求,提高“互联网+政务服务”效能。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共用,提升社会服务数字化普惠水平。打造智慧共享的城市数字生活,多途径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新方式,回应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
推动共建共享,以数字化赋能人民城市综合改革,全力实现社会高效能治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城市建设和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人民城市建设要积极探索数字化治理模式,推动共建共享,提高现代化治理效能。一要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治理力度。统筹数字政务、数字城管等资源,建立现代化治理中心,形成全方位的联动指挥体系;建立“指挥中心+部门进驻”等协调机制,及时处理突发情况。二要整合线上线下,提升治理精度。推进人民城市智慧治理,不仅要充分发挥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治理中的作用,打破各自为政、“信息”孤岛的格局,还要依托数字化平台和线下社区建设智慧服务圈,提供线上线下整合的精准社区公共服务。三要聚焦便民利民,彰显治理温度。城市治理关乎城市形象,更关系群众生活质量。上海“一网统管”、浙江“最多跑一次”、福建“生态云”等,以便民惠企为导向,及时回应了民众关切,充分彰显了治理温度。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升城市现代化治理的精细化水平,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化城市,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学院、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三峡学院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