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反对意见最大的是村民刘天龙和谭武杰,“要是企业搞不起来,那我的地啷个办哎?”
面对村民的质疑和反对,党员刘顺明、崔吉春多次上门协调劝说。刘天龙和谭武杰最终同意按照每亩400元的价格把土地流转出来。
石家乡组织委员马玉平说,现在石家乡建立了“1+X+2”联合走访模式,定期会有一名主要负责领导带涉及的行业科室负责人,会同2名村干部每月到企业实地解决问题,帮助企业解决生产难题。
“联心共谋”带动民、企、村共赢
确定了种什么,建好了产业链,接下来就是如何发挥带动效应,促进村民共富。
“我们就近吸纳群众务工,按照每天80元—100元的酬劳,聘请流转了土地的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实现‘打一份工挣两份钱’。”陶友福告诉记者,目前基地已经全面投产,可安置长期就业人员30余人。
从去年7月基地正式投用以来,村民何治苹就在这里务工,务工收入两万多元。“我们在这里就近务工,既能照顾家人,同时还有务工和流转费两笔收入,真是两全其美。”
“产业的带动效益十分明显,每到丰产时期,周边村子的闲置劳动力也会来此务工。”田宁发介绍,每当企业需要用工时就会把具体要求向村委提出,由村委统一组织进行调配,除了固定长期就业的30多人,基地全年季节性用工可达5000余人次。
据了解,从今年1月至今,企业已支付村民务工工资30余万元,并为黄龙村、凤凰村两个村集体分别带来12.6万元和16.8万元的分红收益。
“现在每年平菇、香菇上架总量可达到150万棒,种植羊肚菌在20亩左右,预计年产菌300万斤以上,年生产总产值约1000万元。”陶友福说,除了直接聘请劳动力务工,基地还会直接从村民手中购买玉米秸秆等原材料制作菌棒,助居民增收的同时走绿色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