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我们要追的‘星’”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 打造宜居韧性智慧的国际化大都市从“无从下手”变成“行家里手”亲子运动会 大小朋友同过节引进一个产业 带动三方共富共绘思政育人同心圆 谱写立德树人新篇章渝东北首个迎峰度夏电力保供工程在垫江投运
第003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他们是我们要追的‘星’”
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 打造宜居韧性智慧的国际化大都市
从“无从下手”变成“行家里手”
亲子运动会 大小朋友同过节
引进一个产业 带动三方共富
共绘思政育人同心圆 谱写立德树人新篇章
渝东北首个迎峰度夏电力保供工程在垫江投运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06 月 0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他们是我们要追的‘星’”
重庆日报“院士的AB面”系列报道引发广大读者热议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李志峰 张亦筑 李珩 云钰

  “致敬院士,致敬科学家”“向老一辈科技工作者致敬,他们诠释了真正的科学家精神”“这才是我们要追的‘星’”……5月30日至31日,重庆日报连续刊发的“聚焦全国科技工作者日·院士的AB面”系列报道,讲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杨士中、邓文中、周绪红四位院士在科研道路上艰苦奋斗的故事,以及他们在科研之余的多彩生活,在广大读者中引发热议。

  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带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城市地下空间及能源研究院团队,于2022年9月在永川创办重庆绿色低碳能源科学技术研究院,着力加快推动重庆绿色低碳能源产业发展。

  一位永川读者在网上看了报道后,在评论区里留言:“一年多来,何继善院士和团队在重庆煤系能源清洁利用先导性研究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希望院士能为永川带来更多的‘科技福利’。”

  今年86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教授杨士中,如今依然每天一早来到办公室工作。他严谨治学的精神感染着学校师生。重庆大学微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2022级研究生崔建浩说:“我听过杨院士的讲座,随和而博学,在跨学科方面有独到的见解,特别的敬佩!”

  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首席品牌官黄军表示,重庆日报的报道和策划非常精彩,充分展现了院士的立体形象,弘扬了科学家精神,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我们希望未来有更多关于科技工作者的报道,这对行业的推动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引领,具有重要意义。”

  “‘院士的AB面’这组报道,生动地展现了院士风采,也是对科学家精神的很好的诠释,让公众看到了更加鲜活、多元、立体的科学家形象。”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