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向科技创新要活力。
这种活力,不只是源自高校或实验室,它蕴含于全社会的各个角落。眼下,2024年重庆市科技活动周(下称活动周)正在进行中。23年连续举办,超8000万人次参与,这是一年一度的科技巡礼,也是以科普为桥梁,拉近人与科学的重要契机。
科普的意义,并非展示“科学是什么”而已。也许,你曾刷到过化工专家金涌的短视频。他从教学科研一线退下来后,又投身到科普事业中。金涌说,科学普及就是“播种”,能在孩子心里播下科学的种子,能更早发现创新人才,能助力新技术推广和产业发展……
“播种”,在今年的活动周中得到了彰显。来到位于沙滨路的创客港·未来科技园,清脆的童声回荡在耳畔——有的孩子大方讲解自己的科创小作品,有的孩子亲自体验机械臂连连发出赞叹。创意有声、惊喜有声,科学的影响无声,但一定会在未来某天轰轰烈烈奏响。
当今世界,已经迈入竞争激烈的大科学时代,唯有从小抓起、全面引导公众培育科学思维,才能确保创新不断代、技术不落伍、发展不掉队。这,正是科普的必要性之所在。刚刚召开的市委六届五次全会再度强调,要“以科技创新为重要引擎”,借科普来加快塑造城市创新发展的习惯,正当其时。
善用科普,凝聚共识,将尊重科学、崇尚创新固化为一种社会氛围。
尊重科学,不妨从尊重科学家做起。在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今年的活动周以“弘扬科学家精神 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为主题,设置“闪耀先驱”“巨匠风采”等板块,李四光、袁隆平等18位杰出科技工作者的风采跃然纸上。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一代代科学家的贡献与精神,值得被讴歌,更需要被传承。
弘扬科学家精神,要寻找丰富多样的“打开方式”,降低公众拥抱科学的门槛。比如,活动周上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让市民搭上“AI时光机”,打卡机器人、人工智能的“前世今生”。当“黑科技”触手可及,当人人争做“技术控”,创新就会成为更加普遍的共同追求,成为评价发展水准的鲜明维度。
塑造习惯,贵在坚持,要用常态化的科普培育创新引领的价值观。
在重庆,只要你想接触科学,就不愁无处可去。截至目前,重庆市科普基地已累计达到359家,从科技馆到风景区,从大学校园到汽车工厂,丰富多样的科普场所在城市遍地生花。开展好科普工作,要引导多方力量共同参与,让每周都是“科技周”“科普周”。同时,也需要建设一支更专业、更多元的科普工作队伍,不断补齐科普工作的质量短板和范围缺口。
天体物理学家尼尔·德格拉斯·泰森曾说过,“真正的科学素养不仅关乎知识,更关乎你提出问题的思考方式”。科普,面向的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发挥其作用,需要每个人都认识到科技的引领价值,需要更多人致力于挖掘科技的实用价值。人人讲科学、处处用科学、时时爱科学,正是一座城市创新发展所需的思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