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西南大学2021级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硕士研究生张丽君在网上出名了。2年前,通过“科技小院”人才培养项目,张丽君来到位于四川省眉山市的“中国橘橙之乡”丹棱县,开启了一段田间地头的读研之旅。
“田间读研”,无疑是件“自讨苦吃”的事。不过,正是这段特殊的经历,加速了张丽君的成长和当地的发展。为了让新兴技术在乡间落地,张丽君整日“泡”在田野,与当地果农交流分享,开展线下培训会推广种植技术,还虚心拜当地果农为师,学习种植技巧。而今,张丽君和伙伴们已经与当地农民打成一片,帮助果农开网店,为农产品打开新销路。
正所谓学以致用,这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行动,值得点赞。像张丽君一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据不完全统计,各地“科技小院”先后引进创新284项农业绿色生产技术,推广应用技术的面积累计达5.66亿亩,节本增收累计达700多亿元。一方面,这是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我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这是以科技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其实,不管青年身处哪个学科,学习什么知识,最终都要走向实践。把学问做到“田里”去、将理论用进实践中,是每个人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
到“田里”去,锤炼“能吃苦”的品格。2022年夏天,川渝地区遭遇严重高温,为了避免橘橙因晒伤而减产,张丽君和同学们坚持在田里试验喷灌技术,最终,学生们用科技农业成果和扎根土地的务实态度,赢得了果农的信任。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只有先品尝奋斗的“苦”,才能最终收获成功的“甜”。
到“田里”去,锤炼“接地气”的能力。谁是老师?基层的群众是老师。科学家袁隆平就喜欢跟“泥腿子”交朋友,向农民讨教经验。“拜人民为师”,是其卓有建树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启示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端架子”,而必须虚心向群众学习实践经验,把学问做到实际处、做到人们心坎上。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用双脚丈量大地的“张丽君”们,给广大青年科研工作者展示了一条“让学问在田间地头绽放光彩”的康庄大道。他们的选择,正在切切实实改善农民生活,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作者系重庆师范大学学生,指导老师:田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