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既是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中坚力量。
重庆文理学院面向“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主动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不断深化产学研用融合,提升校企协同育人合力,形成以“新工科”高校建设为主体、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为支撑的应用型工业大学建设新格局。
思政育人 实践育人 协同育人
“三融合”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
如何培养适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重庆文理学院探索形成了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学校层次类型教育特点、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诉求的“适合教育”理念,以“三融合”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育人体系。
坚持立德树人,强化价值塑造引领。学校统筹推进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实践思政、环境思政、网络思政、社区思政、一体思政七大工程,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合”的全科网格化课程思政体系,充分挖掘涂铭旌院士在学校第三次创业的“科教报国、大爱无疆”的大国工匠精神,形成“大思政”格局。思政教学案例与论文获国家级、市级奖项20余项(篇),教师在市级以上比赛获奖11人次,1人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完善实践体系,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秉持“大工程观”教育理念,探索基础层、综合层、创新层“三层次”实践能力进阶体系,创建“一轴一核一街一廊”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实现专创贯通、科创融汇、赛孵融通、产教融合“四维融通”。学生获省部级学科竞赛奖励3357项,国家级奖励1173项;获华为ICT大赛全球总决赛实践赛云赛道一等奖;连续2年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2项,实现市属本科高校国赛金奖“零的突破”。
突出多元协同,深化人才培养改革。聚焦协同育人、产教融合,全面推进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光电材料与技术现代产业学院、重庆山地特色智慧农业学院和重庆市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并以“适合教育”为引领,打造长城汽车卓越机械工程师培养、多元复合高级ICT人才培养、数智化会计数据分析师人才培养等30余个实验班。
据悉,学校《以适合教育为引领的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6个+”实践》获重庆市教学成果特等奖,闯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层次类型教育特点的特色育人“新路”。
专业优化 教师跨界 研用贯通
“三路径”赋能应用型工业大学转型发展
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学校以服务产业需求为导向,把自身发展放在区域发展的大背景之中,创新“三路径”助推学校加快向应用型工业大学转型。
聚焦产业需求,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精准对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等产业集群,增设了智能车辆工程、智能制造工程、智能电网工程、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急需专业,停招或撤销10个落后专业,完成10个传统工科专业的迭代升级,还打造了五大“新工科”特色学科专业集群。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个,2021和2022年在艾瑞深校友会网的中国综合类大学一流专业排名(应用型)高居第1位。
实施跨界研修,夯实工程育人能力。鼓励教师跨学科门类、跨专业课程、跨行业企业、跨国内外高校开展跨界研修,同时积极引入校外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和行业产业领军人才为本科生授课。学校教师获得国家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省部级以上人才称号80余人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连续4年位居全国600余所新建本科院校前10名。
链通产学研用,赋能应用转型发展。坚持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打通创新创业、技术创新、成果转移链条,比如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利用2个创新中心,为企业提供技术与装备开发的工程技术项目经费超1500万元;光电材料与技术现代产业学院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直接带动经济效益72.32亿元,带动就业200人,有力助推我市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技术升级。
驰而不息,久久为功。重庆文理学院将持续深化产学研用,力争早日建成应用型工业大学,为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坚强力量。
邓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