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短视频引发热议:火车卧铺车厢里,一位阿姨吐槽在下铺挂帘子的年轻人,称其不让一位70岁的老人坐下,呼吁大家都来“评评理”。
来“评理”的网友,没有站在这位阿姨一边。有人认为,购买了下铺就有使用权,不该被“道德绑架”;还有人说,“不是谁拍视频谁有理”。
对此,铁路12306客服回应,“没有明确规定不能使用围挡,不影响其他旅客情况下可以使用,但需要跟各位旅客协商好。”可以看出,铁路方面也并不支持这位阿姨的诉求。那问题出现了,怎么解决?丢给旅客自行协商。怎么协商?谁来协商?协商没用咋办?旧的问题还没解决,新的疑惑又来了。
笔者认为,在这场“下铺挂帘”之争中,不必将两代人对立起来,但和稀泥也解决不了真问题。一方面,这一争议所凸显的,是公共意识和个体意识的观念碰撞;另一方面,火车卧铺车厢座位少的问题由来已久,“下铺能不能挂帘”的根本矛盾是“非下铺乘客坐哪儿”。
第一层,观念摩擦的润滑剂是相互尊重与宽容,这需要寻找情、理、法的平衡。遵守规则,是人身处公共场所的底线,无论是哪个群体,都应该具备规则意识。当然,各守“本分”不意味着不讲“情分”,互相之间多些沟通、少些利己总不是坏事。不过,一旦某一方侵害了对方的合法权益,就必须受到惩治。
第二层,破解此事中座位的供需矛盾,主动权在于铁路部门。诚然,改造车厢增设固定座位暂不现实,但提供便携式折叠椅等方式,不也是扩大座位供给的可行思路吗?同时,铁路方面不妨结合大数据,在售票时就优先为老、弱、病、残、孕等群体提供下铺,别让矛盾在开车后升级为冲突。
“下铺挂帘”之争,可能并非孤例,它在现实中还将以其他不同形式继续出现。这在提醒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服务要力求更加精细化,多考虑不同群体的需求和特点。尤其要说的是,在当前公共服务还无法令所有人都满意的情况下,人们不妨多拿出一些同理心,别弄丢了人情味。
(作者系西南科技大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