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李晟)3月30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试点工作在重庆市渝中区收官。渝中区文物局局长李嘉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作为全国13个试点县(区)之一,渝中区是重庆唯一入选的试点单位,主要承担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的普查工作。
在此次试点工作中,重庆在大溪沟街道、两路口街道两个普查试点确定的行政区域中,共调查上报59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我们在摸清试点区域文物资源底数的同时,还探索了数字化在文物普查、文物保护中的应用,为进一步谋划数字赋能文物工作,促进文旅融合等打下了基础。”李嘉婧说,从创新组织架构到“数字赋能”文物普查,重庆在试点工作中探索出了一条创新路径。
3月29日下午5点,随着最后一个数据被上传至“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综合管理系统”,渝中区承担的“四普”试点任务正式收官。
59个小红点,层层叠叠地铺满了电脑上的渝中区数字地图。“这就是我们的‘成绩单’。别看它就是一堆小红点,但是这里面饱含了多个部门及单位工作人员的心血。”李嘉婧说。
此次试点中,重庆打破一贯思维,在普查领导小组的统筹下,搭建起了普查专班,包括文旅、规自、住建、城管、各街道办事处等20余个部门及单位联手参与其中。
同时,在市文物局的指导下,渝中区还建立了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市考古研究院、市勘测院等市级专业机构、高校的协作机制,邀请重庆市测绘科学技术研究院等专业技术力量加入普查队伍,配合参与普查工作。
为何要如此兴师动众?答案,在一张张三维建模图和测绘图上。重庆探索通过此次文物普查试点,提前为文物的保护与利用打下基础。在文物普查队员开展实地调查,对文物基础信息进行录入采集、审核提交的同时,利用大数据、智能化、无人机技术,邀请专业力量,同步进行文物建筑坐标定位、测量测绘、三维建模等数字探索工作,为下一步数字赋能文物保护管理、活化利用等打下基础。
多种科技手段齐齐上阵助力,让重庆通过此次“四普”试点,探索形成了文物普查的数字化成果:在两路口、大溪沟街道形成区域文物三维立体图,以数字化方式展现历史母城文化特色传承;积极谋划试点区域文物保护单位三维实景数字孪生底座,融合渝中区GIS空间数据“一张图”统筹应用,形成文物数据互联互通,部门协同多融多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