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渝中区洪崖洞景区,游客们在千厮门大桥上拍摄美丽风景。(摄于2月15日)记者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
继贵州“村超”、淄博烧烤、哈尔滨冰雪之后,流量的风又吹到了西北。
3月以来,甘肃天水麻辣烫在各大社交平台登上热搜榜,“一碗麻辣烫,带火一座城”。一时间,这座西北小城开通了“麻辣烫专线”、举办麻辣烫“吃货节”……各种花式宠粉的场景,与淄博、哈尔滨的“讨好型市格”如出一辙。
这对于深谙流量之道的重庆,似乎一切都那么熟悉。早在2018年,重庆就以“8D魔幻”出圈,城市形象相关视频的总播放量达113.6亿次,成为位居全国第一的“抖音之城”,并带火旅游经济,2019年国庆节接待游客3859.61万人次,超过重庆人口总和,又因“封桥”“腾空一座城”等举措,让重庆成为“最宠游客城市”。
那么,如何持续经营好“流量”之下的文旅产业?“天水麻辣烫”的火爆又带给当前重庆文旅哪些启示?连日来,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一碗麻辣烫,火了一座城
有人说,在短视频时代,流量好比一个水池,每天都有话题在泛起不同的涟漪。对于城市来说,最直观、最当地的元素往往最具“引爆力”。
民以食为天,用美食来撬动流量,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淄博如此,天水亦如此。
这轮天水出圈,最早可追溯到2月13日,一网友发布的一段天水麻辣烫视频。色泽诱人、热辣滚烫的麻辣烫,让网友惊叹“隔着屏幕都能勾得人流口水”,其视频迅速获得百万点赞,被183万个网友分享。
“甘肃天水麻辣烫”由此迅速在各大社交平台登上热搜榜,目前在抖音、微博、小红书、微信等社交媒体的播放量已超过13.9亿次,天水也因此彻底打开了流量新世界,全国各地的麻辣烫爱好者、美食博主纷纷涌向天水,千里奔赴,只为一个目标——吃一碗麻辣烫。
走红后,天水相关部门的反应更是十分迅速,开启了似曾相识的“宠粉”模式:连夜刷墙、修路,在机场组织专车服务,开通“麻辣烫专线”……
天水市各景点、酒店、旅行社等也纷纷行动起来,为外地游客送上景区门票、文创产品、住宿优惠、当地特产等。
天水市政府还专门召开“天水麻辣烫”服务保障工作推进会议,要求全市上下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全员行动,拿出十足诚意,下足精细功夫,周密安排、精心准备,全力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工作,努力实现“一碗麻辣烫推动天水大发展”。
在流量加持下,天水的文旅市场迅速火爆起来。除了排队几小时的麻辣烫店,市区内景点伏羲庙、博物馆、麦积山石窟等地,也都吸引了大量游客。
数据显示,仅3月16日至3月17日这个周末,天水全市接待游客43.59万人次,其中省外游客13.6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约2.63亿元。
同程旅行发布的《2024年清明小长假消费趋势报告》显示,天水已进入今年清明小长假目的地涨幅榜前十,成为今年的“黑马”目的地。
短视频成文旅市场的“种草机”
从重庆的轨道李子坝站、洪崖洞,到厦门鼓浪屿的“土耳其冰淇淋”,再到贵州“村超”、淄博烧烤、哈尔滨冰雪……近年来,短视频带火一家店、一条路、一座城的案例已屡见不鲜,甚至对消费者的旅游习惯和旅游产业的营销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对此,在全国率先享受流量红利的洪崖洞景区总经理张奇感到“不足为奇”。在他看来,短视频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快速的生活节奏,集文字、图片、影像、音乐等不同传播优势于一体,能在短时间内给用户带来沉浸式体验,且具有浏览门槛低、体验感强等特点,更能够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与旅游、美食等领域具有天然的“适配性”。
鹅岭二厂项目操盘手周迓昕,10年前将废旧工业遗址改造成鹅岭二厂文创园区,轰动全国,也是第一波短视频流量的获益者。他说,短视频的动人之处在于个人化的表达视角和方式,从线上“种草”到线下消费“拔草”,短视频给商家、短视频博主、游客等均带来了效益。
“出游前,看短视频做攻略;旅游时,拍视频分享经历和经验……短视频与旅游行业有着天然的‘近亲关系’,并悄然改变着人们的旅行习惯,进而改变了旅游业的‘传统玩法’,催生出新的模式。”携程集团区域政务总经理张大伟称,目前,通过短视频进行营销已成文旅市场主流,且涵盖了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6大要素,先被“种草”,然后打卡“拔草”成为当下出游新趋势。
找准流量密码,推进传播能力现代化
事实上,不只是国内,放眼全球,世界级旅游大城无一不是具有强大传播能力和影响力的城市。
作为早一批“火起来”的重庆,近年来已作了诸多有益探索。
我市已连续举办了三届重庆文化旅游摄影、短视频大赛,成功推出了《来重庆,更宠你》《云海重庆》《轻舟已过万重山》等一大批优秀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月,北京师范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中国日报网、光明网、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新闻与传媒研究中心联合发布《2023中国城市海外网络传播力建设报告》,排在前十名的依次是上海、北京、杭州、深圳、重庆、武汉、成都、广州、韶关、天津。这也是重庆连续5年“霸榜”这一中国城市海外网络传播力的前十榜单。
本次报告的发布方之一——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洪忠称,在本次传播力考察中,重庆之所以“能行”,得益于在传播内容上,城市传播内容多样化,不再局限于旅游风光等同质化内容,而是通过展现独特的文化符号、经济实力、科技成就、自然景观以及历史底蕴来塑造城市形象。在传播形式上,短视频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精致的图像、动态的场景切换、丰富的色彩,生动展现了城市的景观和文化。
那么,重庆将如何持续经营好“流量”之下的城市发展呢?
去年底,在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我市明确提出,要持续增强全媒体传播力影响力,打造新型主流舆论传播平台,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方位讲好中国故事、新重庆故事。
接下来,我市将坚持国际传播与城市发展相融合,创新城市国际传播工作理念,聚焦城市叙事、陆海叙事,构建城市国际传播工作体系,做亮城市国际传播品牌项目,让重庆的国际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同时,进一步创新推进城市传播的效能,扎实推进传播能力现代化,努力打造新重庆的陆海之城开放形象、活力之城都市形象、山水之城绿色形象、人文之城多彩形象,让世界更加了解重庆,更让重庆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要求在进行城市形象传播时,要抓住城市形象传播的关键点,培养公众的城市形象意识。”市文化旅游委相关负责人称,接下来,我市文旅行业在传播力提升上的发力点包括:用好短视频这一“种草机”,提升城市形象传播力;用好社群传播、“粉丝”传播,激发游客传播主动性;用文化创意对接城市文脉,培育城市文化IP;将科技融入旅游,实现软文化与硬实力的结合,让旅游产品展现独特魅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