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把重庆打造成为西部地区营商环境排头兵以新质生产力激活新重庆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以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强数字赋能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重庆
第010版:思想周刊·策论
上一版 下一版 
加快把重庆打造成为西部地区营商环境排头兵
以新质生产力激活新重庆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以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加强数字赋能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重庆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03 月 2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决策谏言

以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叶谦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关键是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为此,必须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通过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批动手能力强、有好奇心、有使命感的科技创新人才。

  加强青年人才自主培养。加强新时代青年科技人才的自主培养,既能够为应对科技变革和产业变革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又能为推进发展新质生产力储备更多的关键领域人才。一要营造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的良好生态。发挥组织保障和协调作用,了解青年科技工作者在工作、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全力做好保障协调工作。尊重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规律,营造公平公正、可上可下的良性竞争环境,杜绝不良竞争和违背科学精神的现象发生。二要积极主动为青年科技人才创造平台。给予政策上的倾斜与支持,让青年科技人才工作在顶层布局上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瞄准“卡脖子”的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领域,建立符合这些领域的人才选拔体系,逐步打破学术出身、背景、工作经历、年限和奖项荣誉等固有评价体系,不拘一格使用能够破局和破题的人才。三要补齐紧缺领域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短板。围绕国家重点领域,及时调整专业设置,设立一批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在内的紧缺专业学科。建立政府、科研院所、高校、行业企业协同的创新培养模式,打造多元、先进的师资队伍,实现“教得新、学得实、做得对”的产学研一体化联动。

  构建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中国拔尖人才培养体系,走好拔尖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是落实人才强国战略,更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一要加强拔尖人才教育政策的顶层设计。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制度优势,从顶层设计开始,以新型举国体制来促进各类拔尖人才全链条培养和发展。厘清拔尖人才教育的整体性目标,并据此制定一揽子针对不同政策目标、调适对象和方向领域的拔尖人才政策,形成政策的协同效应。二要形成多主体协同的网状体系。不同学段的学校按照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做好本阶段拔尖人才的甄别和培养工作。学前教育对天资卓越的儿童保持敏感,基础教育进行大规模甄别和个性化培养,高等教育针对拔尖人才的天赋领域进行专业化培养。三要营造良好的拔尖人才培养环境。宏观层面,在全社会加强价值观教育,营造尊重知识生产、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舆论环境。中观层面,教育行政部门应当超越市场价值逻辑,赋予高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鼓励其按照学术逻辑办学。微观层面,高校应当尊重学术研究和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改革科研评价体系和薪酬激励体系,为教师安心开展科学研究和拔尖人才培育工作创造条件。

  创新技能人才培养路径。高技能人才是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关键主体,也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技能支撑。一要完善专业布局动态机制。通过产教融合的模式引领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构建“教育—市场—政府—中介组织”的协同治理格局,建立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制度,按期发布行业市场人才需求预测报告,促进校企需求精准对接。二要完善产教融合灵活运行模式。提高职业教育对产业的服务质量,开展产教融合典型案例的征集、推广与应用。健全激励机制,学校可从校企合作中获得相应报酬并按规定自行分配,鼓励县级以上政府部门开展产教融合示范企业建设,对深度参与校企合作,成效显著的企业,予以表彰和相应的政策支持。三要完善产教融合评价体系。完善政府、企业、行业、社会和第三方等多元评价体系,突出社会和第三方评价的作用,针对不同考核对象与内容,采用过程评价、增值评价、调研访谈、数据分析等多种评价方法,结合主体自我评价、他人评价、第三方评价等多个维度,保障产教融合评价结果的客观全面与公正性。

  (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