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科学大道综合管廊是西南地区体量最大、功能最全的综合管廊,宽8米、高4米,目前已建设管廊长度约28公里。”重庆高新区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这个管廊里,电力、通信、供水等管线集中“安家”,“住”进同一个“房子”里。
科学大道综合管廊分为综合区和高压区两个部分,综合区内1.2米直径的给水管道被安装在管廊中间,两侧墙壁上的支架预留有弱电、通信网络线路;高压区入廊管线则包括了110KV、220KV高压电缆。为确保入廊管网安全运行,管廊内配备通风系统、防火系统、消防系统等8大安全生产体系,未来还将使用机器人自动巡检,提升运维效率。
从综合管廊建设中受益的不仅是高新区。重庆第一条工业化建造(装配式)综合管廊——巴南区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程去年投用。该工程起于汉海海洋公园南侧,止于尚文大道尾端,全长10.12公里。
负责工程建设的渝兴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巴南区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程整体装配率达45%左右,节约八成人力,缩短近半年工期;管廊集纳电力、燃气管道、通信、给水管线等,运用物联网、大数据、数字孪生、3D建模、AI应用等技术,管廊内设备数据采集点位达到13000点左右,每3秒可采集一次数据,实现了设施设备高效管理。
市住房城乡建委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市累计开工干、支、缆线管廊368.3公里,形成廊体324.5公里,投入运营160.3公里,建设规模位于全国前列。
未来
补短板强基础,让地下“血管”运行更顺畅
“从目前改造速度看,我国每年将改造10万公里以上地下管网,城市地下管网正迎来建设潮,有望成为基建发力的一个重点。”林同棪国际(中国)融基建产品中心主任龚霞认为。
在龚霞看来,重庆是山地城市,具有发展地下空间的先天优势。加上我市正在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地下管网特别是排水管网改造建设面临较大的发展机遇。
面对不断攀升的市场需求,不少企业“开疆扩土”。近两年来,中冶建工承接的地下管网业务实现成倍增长,在中心城区、丰都、万州等地均有建设项目。重庆公元管道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该公司生产的新型建材已销售到西南、西北多个省区市,近期准备对生产设备进行更新升级。
如何让城市地下“血管”运行更顺畅?市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将针对我市地下管网建设存在规模不足、老旧管网病害多、管理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实施一系列补短板、强基础行动。
“十四五”时期,全市拟新建城市管网2744公里(包括城市污水管网1486公里、雨水管网1258公里);同时,加强管网建设改造,在建成区结合管网排查成果加快雨污分流改造和病害治理,将管网改造纳入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一体化实施推动实现管网改造全覆盖;推动城市管线逐步由传统敷设向廊道化建设模式转变。
现有管网数字化转型步伐也在加快。相关机构针对重庆城市地形地貌复杂、老旧管网失修、诊断运维难度大等问题,正开展地下管网精准检测、韧性提升与智慧运维等研究,提升我市地下管网智慧运维能力。全市综合管廊智慧管理平台有望今年投用,该平台涵盖城市综合管廊规划、建设、运维等全生命周期内容,可及时发现管线问题并提供应急处理预案。此外,我市将力争明年底基本完成中心城区地下设施普查,对地下管网“把脉问诊”“开方下药”将更加精准、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