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公开信息显示,钟薛高食品(上海)有限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林盛被限制高消费,执行法院为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法院。此前,该公司已成被执行人,其旗下分支机构已全部注销。
曾经的钟薛高,一时风头无两。凭借口感、造型等优势,高价不过是它“雪糕界爱马仕”标签的一个注脚。做高端、重营销,本不是钟薛高的原罪。相反,不参与“下沉式”竞争的反向打法,让其收获过极其惊艳的战绩。比如,成立8个月之际,钟薛高就荣登2018年“双十一”冰品类销售第一的宝座。
时间快进到2022年。那年夏天,很多网友分享了自己遭遇“雪糕刺客”的经历,产品售价普遍为13—18元/支的钟薛高成为焦点之一。蝴蝶效应紧随其来,有网友实验后曝出,钟薛高雪糕在31℃下放1小时不化,引发消费者对其配料是否合规的质疑。
到此,31℃都热不化的钟薛高,在“限高”的舆情阴影下“融化”了。融化的是市场观感,也是发展前景。不得不说,一个高歌猛进过的新兴国货品牌,今朝跌落,令人惋惜。
当前,民营经济发展备受呵护,但与此同时,也不该忽视对品牌自身建设的探讨。毕竟,再是“泼天的富贵”,也得自己争气才接得住。所以,惋惜之余,反思钟薛高的得与失,对于国货崛起、企业发展等议题,同样是一个适时的切口。
在笔者看来,钟薛高失去的王牌,是品质。钟薛高曾因虚假宣传而多次“翻车”,还受到过行政处罚。比如,宣传“只用特级红提”,实为散装红提;宣称“不加一滴水”,实则产品配料表中明确含有饮用水成分……这些涉及品质的负面消息,一次次让消费者感到“不值”。
此外,该品牌创始人的一些言论,也可以联系起来回顾。有人对其定价高表达疑惑时,创始人直言“就那个价格,你爱要不要”;钟薛高陷入“不化”争议时,创始人则称是“对手在买热搜抹黑”。这些言论所折射的,其实是品牌对待消费者的态度;这种态度,根本上是能不能“蹲下来”好好说话的问题,是有没有真诚尊重消费者的问题。
当然,钟薛高的逐步失利,和商业策略也有关。天眼查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消费者对冰淇淋单价的接受度普遍在3—5元,占比37%;其次是在5—10元,占比33.9%,15元以上接受度很低。在“性价比时代”,产品过于不接地气的后果,恐怕也是品牌建设必须预判的风险。
今天的钟薛高,不是一个痛批的靶子,而是反思教训、总结经验的案例。“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在即,钟薛高的跌落可谓敲响了一记沉重的警钟。这再度给各类品牌提了醒:无论何时,都别只赚吆喝不要口碑,用品质和性价比来彰显对消费者的尊重,才是发展的长远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