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重庆大健康产业像“火锅”“小面”一样享誉世界加快打造城乡联动的公共文化共同体以艺术助力乡村美育提质发展坚持“四以”加快打造新时代文化强市
第014版:思想周刊·策论
上一版 下一版 
让重庆大健康产业像“火锅”“小面”一样享誉世界
加快打造城乡联动的公共文化共同体
以艺术助力乡村美育提质发展
坚持“四以”加快打造新时代文化强市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03 月 1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坚持“四以”加快打造新时代文化强市

姚宜华 赵开栋

  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指出,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展现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是传承发展城市文化、培育滋养城市文明的目的所在。重庆要深入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要求,坚持以文化人为出发点,以文惠民为落脚点,以文润城为着力点,以文兴业为支撑点,加快打造新时代文化强市。

  以文化人是文化建设的出发点。文化强市的根本标志就是文化引领力要强,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一要强化理论武装提升思想觉悟。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宣讲,引导人们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提高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二要突出价值引领提升道德水准。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持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结合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使之成为人们日用而不觉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不断深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积极选树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人物等典型,激励人们乐善好施、积善成德。三要强化文明养成提升市民素养。加强文明礼仪宣传教育,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紧密结合人们“衣食住行游”,广泛开展“吃得文明、游得文明、行得文明、说得文明”等活动,倡导科学用网、文明上网,引导人们知礼守节、遵守公序良俗。

  以文惠民是文化建设的落脚点。文化强市的重要体现就是文化服务力要强,必须扩大优质文化供给,提升文化服务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一要提供门类众多的文艺精品。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广大文艺创作者要坚持“为国家立魂、为民族立心”的初心使命,倾力打造“渝字号”精品力作,传承挖掘重庆历史文化资源,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开展文学、影视、戏剧、美术、音乐、曲艺等文艺创作生产,为人民创作出既通俗易懂又内涵深刻、既艺术精湛又雅俗共赏、既有中国气派又有巴渝韵味的文艺作品。二要加强群众活动平台建设。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并重、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并举、项目建设与运行管理并行,盘活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等文化阵地,提升公共文化资源服务能力。要补齐短板,加大农村偏远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三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关键要明白对方的“口味”,坚持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原则,从实际出发,搭好平台,鼓励群众自创自办、自编自演,在农村、企业、工厂、社区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真正使文化活动植根群众、服务群众、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以文润城是文化建设的着力点。文化强市的突出作用就是文化影响力要强,必须坚持以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改造城市,提升城市文明程度。一是塑造城市精神气质。重庆是红岩精神的发源地,要推进红岩精神标识融入城市肌理,加强红岩革命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传承和利用,以擦亮“红色三岩”历史地标、高质量建设好红岩文化公园为重点,提升城市品质;实施红岩精神的传承弘扬工程,推进红岩精神价值融入城市形象,擦亮城市名片。二是打造重庆特色文化IP。合理规划重庆城市空间,利用重庆历史文化和地域环境,分区分点打造不同的特色场景。同时,结合时代发展,整合重庆文化特色、自然风光、现代科技等资源,融汇艺术审美,打造城市打卡新地标。三是提升重庆城市魅力。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打造重庆城市形象资源共享平台,共同讲好“新重庆故事”。大力实施巴渝文化“出海计划”,拓展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交流平台和渠道,有效放大“重庆声量”,提高重庆城市影响力、吸引力、辐射力。

  以文兴业是文化建设的支撑点。文化强市的鲜明特征就是文化支撑力要强,必须坚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双轮驱动”,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一是建设国家文化产业中心城市。要壮大文化产业,推动重庆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文化机制变革吸引市场创造主体,将文化资源转变为有价值、可交易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打造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建成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用好重庆的自然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美食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区域协同,连线成片,打造多条旅游线路。围绕产品、业态、空间载体、市场主体等方面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丰富旅游产品和业态,完善旅游要素配套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打造旅游品牌、拓展旅游市场和提升旅游供给质量。三是打造数字文化产业高地。加快推进文化数字化,打造数字文化产业创新高地。运用数字化技术,采用“文化+数字”,大力发展数字内容、数字文创、数字娱乐等数字产业,以文化创意内容为核心,依托数字技术进行创作、生产、传播和服务,培育新供给,促进新消费。

  (作者单位:重庆文理学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2SKGH394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