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间镇景圣村,智能产菇大棚的菌包自动生产线。记者 周雨 摄/视觉重庆 |
2月7日,永川区五间镇景圣村收到春节“科技大礼包”:区水利局将新建成的10个智能冬暖式生产大棚及配套设施,正式交付给村集体。
这些新型智能产菇大棚,将“助飞”该村的食用菌产业,让食用菌产业真正实现转型升级,壮大村集体经济。
空调调节温度
不用再看天吃饭
记者看到,这些智能产菇大棚,每个都配有一台20匹功率的空调,里面的不锈钢菇架也已配备齐全。
大棚外的一个彩钢棚里,配套有输送带、拖布机等生产设备,分别用于菌包上料、下料。另一个彩钢棚里装备了一条菌包自动生产线,包括一级搅拌机、二级搅拌机、装袋机、自动套环机、食用菌灭菌柜、生物质锅炉等。
“这些智能产菇大棚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食用菌生产大棚之一。有了这些,我们的食用菌产业不用再看天吃饭!”五间镇农业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凌遗文告诉记者。
该镇是永川主要的食用菌种植基地之一,从10多年前的露天种植,到简易大棚,到钢架大棚,再到如今的智能大棚,生产设施已经换了好几代,种植品种包括秀珍菇、茶树菇、双孢菇、草菇、白玉菇、平菇、金针菇等食用菌。
设备接入物联网
大幅提高种植智慧化水平
过去,无论是用简易大棚还是钢架大棚种植食用菌,都只能进行季节性种植,太热或太冷都不利于食用菌生长。而智能冬暖式生产大棚内可常年保持在17—25℃,一年四季都可产菇。
这些温控设备还接入了物联网,具有远程控制、数据记录、智慧管理等功能,可大幅提高食用菌种植的智慧化水平。与之配套的菌包自动生产线和菌包上料、下料设备,将大幅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凌遗文说,这10个智能冬暖式生产大棚总占地面积2970平方米,种植面积为6000平方米(菇架为5—6层)。用这些智能冬暖式生产大棚种植食用菌,每年可产菇3—4次,亩均增加效益1万多元。
以种植双孢菇为例,按每年种植4茬、每平方米每季产菇35斤计算,10个大棚一年就可产鲜菇84万斤。
“村委会已与永川区绿益苑食用菌种植股份合作社签订了菇棚及配套设施租用协议,由合作社租赁使用,将于今年4月正式投入生产。”景圣村党总支书记刘继泽高兴地说,这些智能产菇大棚和配套设施,将助推该村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每年还可为村集体带来15万元租金收入。
一批项目造福11个村
3万多人从中受益
据了解,这10个智能冬暖式生产大棚及配套设施,是永川区水利局利用2023年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实施的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项目。
2023年,该局利用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还精心谋划实施了宝峰镇龙凤桥村产业转型升级区级示范项目、吉安镇泛黄瓜山农业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项目、仙龙镇金石村粮油烘干厂房工程、五间镇合兴村何家坝产业转型升级区级示范项目等一批项目,促进项目区粮油、柑橘、花椒、黄桃、蜂糖李、樱桃等优势产业发展升级。
为切实提升助力移民群众增收致富实效,这些项目实施完成后形成的资产全部确权给移民村集体所有,村集体将其出租给需要的经营主体,通过签订合同或协议,形成利益联结机制,收取租金。永川区水利局移民科科长梁本兰称,这批项目的实施,将使11个移民村受益,受益移民及当地群众达3.3万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