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召开的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重庆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巴渝和美乡村现场推进会指出,要着力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做深“土特产”文章,培育壮大农业经营市场主体,强化科技兴农,打造农产品品牌。产业兴则百业兴,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是首要任务。围绕“如何着力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加快构建重庆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这一主题,重庆日报约请了相关专家学者撰写理论文章,现推出策划专题,以飨读者。
——编者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要做深“土特产”文章
杨果
产业兴则乡村兴。做深“土特产”文章与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紧密相连,“土特产”三个字既各有侧重、又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重庆各乡村具有独特的环境、气候、生态、人文等资源,应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做深“土特产”文章,把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做好“土”的文章,释放乡村独有资源禀赋价值。乡村产业有特色,才有生命力、吸引力、竞争力。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独具特色的大山大水、立体气候孕育了丰富多样的优质农特产品。如潼南柠檬、忠县柑橘等都是一片山水孕育出来的优质农特产品。做好乡土文章,要充分挖掘地方生态资源优势,坚持“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对乡村的产业资源、人才资源、文化资源等情况进行精准把脉,让乡村资源从“沉睡”中“醒来”,转化为发展资本。要发挥文化赋能作用,将地域内少数民族的传统工艺、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融入农业特色产品品牌塑造中,在继承、创新和弘扬乡村传统文化和农耕文明中发展特色产业。要加强科技赋能支撑,通过技术提升、数字赋能等手段,塑造新的比较优势,持续升级迭代,不断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要发挥标准赋能作用,制定实施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加工、储运保鲜等全产业链标准,以标准化建设促进生产提效、产品提质和生态功能提升,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促进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形成产业错位竞争优势。
做好“特”的文章,推动乡村产业做大做精做强。我市农业“特而不优”“特而不响”“特而不靓”的问题仍然突出。要把特色做出效益,选准特色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在增加“土特产”源头供给的同时,提高农产品加工率、加工层次和增值效益,加快构建集农产品种植、加工、流通、服务于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促进农业产业集聚、价值提升和利润共享。要把特色做出品牌,挖掘市场深度,及时把握新技术变革和新的市场发展机遇,创响“巴味渝珍”“三峡柑橘”等区域公用品牌,持续打造“涪陵榨菜”“荣昌猪”等区域优势特色品牌,塑造一批知名度和辨识度高的区域公用品牌,构建乡村特色产业品牌体系,制定实施“土特产”品牌准入和分级体系,加快数字消费新场景应用,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要把特色做出口碑,守好质量管控的生命线,严把质量关,健全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立适应本地生产特征、突出特色优势的生产标准规范,保护传统工艺,凸显乡土品牌特色,提高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度。
做好“产”的文章,促进乡村产业拓链成群。产业要振兴,关键是拓展农业产业链,提高“土特产”附加值。要强化拓链,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将新兴科技融入加工分选、仓储保鲜、包装运输、品牌运营、电商销售等产业链各环节,鼓励发展乡村餐饮购物、文化、体育、旅游休闲、养老托幼、信息中介等生活服务业,培育农村电商、农产品定制等“互联网+”新业态。要突出集聚,以各类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完善区县乡村产业空间布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增强园区载体功能,辐射带动乡村产业发展,扩大特色产业规模,完善产业配套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促进形成上下游配套完善、产业合理布局、城乡联动的特色产业集群。要注重集约,利用国家级国土空间规划调整试点的契机,整合集中原先零落散乱的农田,优化平台空间布局,招引一批国际一流农业高科技企业、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着力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智慧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带动农业产业链延伸。要带动增收,强化联农带农机制,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使其从原料供应者向土地流转者、分红者、雇员等多重身份拓展,让农民充分参与到特色产业发展中来,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作者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加快培育壮大农业经营市场主体
张军以
重庆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融合发展的特大型山地城市,“三农”工作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重中之重。培育壮大农业经营市场主体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驱动乡村产业振兴,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动能和强引擎。推动农业经营市场主体集聚提升与集群发展,提高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构建精准化政策体系和支持平台,加快形成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推进巴渝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基础。
推动农业经营市场主体集聚提升与集群发展。集聚集群发展是克服农业经营市场主体产业链短、创新和抗风险能力不足等缺陷的根本。基于重庆“三农”工作“13432”系统部署,坚持市场导向、因地制宜、分类培育、重点发展的原则,鼓励支持村集体、小农户、企业家、社会能人、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创办领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农村电商等多元农业经营市场主体。构建发展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集传统农业生产和新产业新业态统筹发展的农业经营市场主体发展集群。创新组织发展模式,引导多元主体融合发展。引导乡村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多元发展主体多样化合作,打造从生产到市场的纵向全产业链和以农业多功能、乡村多价值边界拓展为核心的横向农业综合体,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形成农业经营市场主体产业化集群。强化农业龙头企业的联动引领作用。围绕重庆千亿级生态特色产业培育行动和区县“一主两辅”乡村特色产业培育行动,以品牌建设为引领、创新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保障,以农业企业为龙头、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为骨干、多维组织链接合作方式为网络,形成多种经营方式共存的农业经营市场主体企业化集群。
增强农业经营市场主体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是加快农业经营市场主体发展壮大的源泉。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围绕重庆“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建设,搭建涵盖不同经营主体、不同产业,以及农资、技术、信息、产加储运销全环节多业务板块的数字应用平台,联通“数据孤岛”,推进农业经营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围绕重庆实施“四千行动”,深入实施“互联网+”农业经营市场主体创新发展工程,建设电商直播产业园,培育电商主播,推动“短视频+直播”“私人订制”等新业态发展,培育一批供应链稳定、售后完善的“渝字号”农产品品牌和特色产业,推动休闲农业、创意农业、森林康养等新产业发展。加快推进能力素质建设。围绕不同农业经营市场主体完善经营管理基础制度,提升带头人、经营管理人员的经营管理素质,增强发展效能。强化政府对农业经营市场主体规范化建设管理的统筹调控,提升准入准营准出便利化水平,完善不同农业经营市场主体名录动态管理制度。强化发展资本要素供给。围绕农业经营市场主体品种研发、新技术和质量认证、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品牌宣传、销售服务等发展关键环节,统筹专项资金,对不同农业经营市场主体实施差异化精准供给,夯实农业经营市场主体壮大发展的资本基础。
构建精准化系统化发展政策体系和支撑平台。精准化系统化的政策体系和支撑平台是提升要素效能,加快农业经营市场主体发展提质增量的关键。围绕土地流转、生产托管、金融保险、科技创新、农村经营环境等方面加强政策创新,强化农业经营市场主体发展体制机制保障。围绕融资、税收、财政,强化涉农金融信用产品和服务创新,构建精准供给的金融信用和服务支持保障体系。加快建设覆盖农产品生产、销售、储运及农资、信息、技术等全环节的社会化服务数字平台,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撑。根据专业化人才需求,围绕“选、引、育、用、留”多层面构建人才服务全链条,统筹人才“需、用、育”三方,搭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涉农研发平台、成果转化平台、试验试种基地、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等引才聚才育才平台,强化人才保障。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3BJY156阶段性成果)
强化科技兴农助力乡村产业发展
信桂新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和美乡村,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重庆是典型的山地丘陵区,大城市带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的特殊市情,使得重庆更需依靠新技术新要素集聚“后发优势”,以科技兴农下好产业振兴“先手棋”,助力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创优,打好乡村全面振兴主动仗。
强化农业技术创新助力乡村产业提质。建设农业强国,关键在于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和竞争力;而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关键则取决于农业技术创新,尤其是产业急需的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创新。重庆农业资源禀赋突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多样。推动重庆农业科技创新,要瞄准柑橘、柠檬、生猪、榨菜、茶叶、中药材等地方性优势特色产业,将农业产业与科技要素链接,聚焦现代生物种业、生态循环农业、农机装备与精准农业、动植物重大生物灾害防控、农产品加工与食品安全、农业新材料等领域,创新山区库区现代农业基础理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广高效精简的生产技术,开发山乡渔村农家高附加值农产品,促进重庆“土特产”迭代升级。要面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本土新型农业经营市场主体,将技术服务对象与技术服务主体链接,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等的引领带动作用,优化科技示范点布局,建立健全科技特派员与各类新型农业经营市场主体点对点技术服务机制,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落地落户高效转化。
强化农业智慧管理助力乡村产业增效。重庆地貌类型多样,地理气候小环境复杂,传统农业智能化水平低、管护难度大、成本高。以数字化赋能重庆乡村振兴,重点在于将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山区库区农业农村发展实践相结合,发展农业智慧管理。要发展数字农业应用新模式。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加快山区库区农业生产现场各种传感节点和无线通信网络的布局,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手段,将“种、肥、药、机、技”等农业生产要素贯穿其中,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现场数据的自动化感知、监控预警、远程诊断、指挥决策和质量安全可信溯源,为农业生产提供可视化管理、精准化种植、智能化决策,有效实现节本增效。要开发智慧农业应用新场景。运用“视联网+物联网”技术,开发适用于不同农业产业需求场景的应用,推动传统种养业从粗放式向精准式转变。如面向养鱼户的“鱼塘宝”,不仅可以监测水质动态变化,适时触发养殖设备运行,还可以实现远程控制,快速启动增氧,避免夜间巡塘及开关增氧机的繁琐操作,更兼动态感知钓鱼、捕鱼等功能。
强化科创平台建设助力乡村产业创优。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根本在于做大做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目前,一批国字号、区域性、特色化平台已启动建设和投用,但对重庆整体农产品品种品质品牌提升的支持力度仍亟待加强。一是优化布局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应围绕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商品化应用等方面,全方位布局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基础研究平台、集成创新平台、科技服务平台分类发展,引导各类科创平台与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精准匹配,有针对性地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二是创新农业科创平台建设模式。利用“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契机,推动闲置资产盘活及人才、技术、资本融通聚集,彻底打通农业科创平台建设中的产学研用通道,创新组织架构,构建跨学科、跨行业、跨地域的协作机制,鼓励多元化资本投入,建立“利益共享、社会共促”的成果转化机制。三是完善农业科创平台政策环境。依据《重庆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等文件,出台市级科创平台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主体的角色,赋予创新平台建设主体充分的人财物自主权和独立科研管理事权,为农业科创平台更好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作者单位: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江师范学院分中心,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3BMZ085阶段性成果)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
王东强
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持续加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至关重要。截至2023年年底,重庆市累计培育市县两级区域公用品牌22个,培育市级以上名牌农产品859个,本土农产品品牌价值影响力不断扩大。立足重庆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持续加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是推进我市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一环。社会力量是参与乡村振兴最大的潜力股,是推动我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打造和乡村产业振兴有机融合最好的结合点。要广泛动员农户、新型农业经营市场主体、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社会力量参与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长效机制,为推进乡村振兴和质量强市建设贡献力量。
增强农户参与品牌授权和保护的内生力。众所周知,农户是乡村产业振兴的主体,也是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最终受益者。针对我市山珍丰富、珍馐众多但部分“土特产”有质无牌的困境,首先,要加快推动农户积极参与品牌授权。以“巴味渝珍”区域公用品牌为例,我市通过授权的方式,已初步形成单产业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互相支撑的金字塔式品牌结构。农户要把自产的高质量、有特色、上规模的水果、茶叶、蔬菜、大米、禽蛋等农产品申请“巴味渝珍”品牌授权,构建重庆特色农产品品牌体系。其次,要强化农户品牌保护意识和能力。充分发挥西南政法大学、重庆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科优势,采取集中培训、田间课堂等方式,全面提高农户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保护意识。通过加强宣传教育,让农户深刻理解产品质量和安全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内在支撑,自觉加强品牌保护,通过搭建股权式利益联结平台,不断提升品牌保护的内在动力。
增强新型农业经营市场主体参与品牌定位和塑造的创新力。新型农业经营市场主体是乡村振兴的新生力量和关键力量,是创新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生力军、先行者和排头兵。扎根于重庆山地农产品、高效农业、特色区域公用品牌的实际,首先,要明确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产业链条定位。以“三峡”品牌为例,渝东北三峡库区要以“三峡柑橘”这一区域公用品牌为统领,汇聚新型农业经营市场主体信息、技术和人才优势,以产业链思维推动农产品产业深加工、营销、服务等上中下游各环节的有效衔接,拓宽产业链条,大力推进“三峡柑橘”系列农产品品牌培育,持续扩大其在消费者中的品牌形象。其次,要增强参与品牌塑造的服务能力。以“永川秀芽”为例,聚焦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通过“龙头制茶企业+茶农合作社+种茶大户”模式,培育更多新型农业经营市场主体参与“永川秀芽”品牌建设。鼓励新型农业经营市场主体牵头成立符合自身特点和当地农业产业需求的永川区茶叶协会、茶艺协会等多样化社会组织,提供行业规范、地标使用、质量监控等方面的全方位服务。
增强行业协会参与品牌形象树立和传播的统整力。行业协会作为政府与新型农业经营市场主体、农户和社会组织等相互联系的重要纽带,代表最大多数从业者的意志和利益,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公信力。针对我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消费者认可度不高、数智营销能力不足等问题,首先,要搭建会展平台。发挥重庆市品牌建设促进会、重庆农产品市场协会等行业协会办展优势,充分利用中国西部(重庆)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农业博览会、农民丰收节等会展平台,组织各类农业经营市场主体开展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展览展示和营销推广活动,提高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其次,要以数智赋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推广。充分发挥涪陵榨菜行业协会、荣昌猪发展协会等地方行业协会区域品牌资源优势,运用数据地图、云上计算、智能网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我市已经建立的榨菜行业大数据平台、生猪数字服务站等数智化品牌推广平台,精准匹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供给与受众需求,服务大众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要。
(作者系重庆文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2ASH01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