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简介
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85—1988)《第二个太阳》是曾经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的作家刘白羽创作的长篇小说。作者在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的广阔背景下,用饱含激情的笔触抒写了秦震、陈文洪、梁曙光等解放军高、中级指挥员和普通战士丰富的内心情感和坚定的革命意志。 |
红色经典,英雄史诗;追求光明,拥抱太阳。
在《第二个太阳》“序曲”中,作者刘白羽这样描写故事背景:“这时,太阳还沉没在黎明前的黑暗里:历史受着磨难、生命受着磨难、太阳受着磨难。谁要承受最初一线黎明的欣喜,谁就不得不先通过炼狱的熬煎……谁能不说这一刻才是真正庄严、真正伟大的时刻呢?”
火光在前,胜利在望。这里的伟大时刻,就是新中国诞生之际,解放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之时。小说开篇从“暴风雨中的急报”开启铺陈,结尾以“白洁在太阳光里微笑”呼应主题,展现了黎明前那段血与火的艰苦决战,展现了喷薄而出的壮观朝日。
刘白羽作为散文家的影响,远比小说家更大。这部小说也像是一部激情的散文诗,植入了大量诸如太阳、黎明、峡谷、冰山、大海、浪花之类的意象,来讴歌庄严、伟大、刚强、高贵、壮观、雄浑的人物形象和时代场景。从文本上讲,这部小说有点像是刘白羽散文名篇《长江三日》的扩充,从内容上,也像是刘白羽早在他40年前写的中篇小说《火光在前》的延展。总之,小说以昂扬的基调、豪迈的激情表达对革命英雄的深情礼赞,寄予了极其浓郁的家国情怀,从主流思想宣传的角度,具有永恒的时代价值。
小说中有一些着笔不多的人物,摆脱了那种“高大全”“脸谱化”的形象,展现了复杂的人性,带来了深刻的反思。
姚锡铭,野战军领导人。秦震去看望这个病中老人时,他正在聚精会神读《鲁迅全集》。面对秦震的惊异,姚锡铭放下工作讨论,专门讲述鲁迅价值。
“他最恨那些混进革命队伍里,嘁嘁喳喳,从背后放冷箭的人……他给那些魑魅魍魉的小丑画下脸谱,因此,他们怕他、恨他、诬陷他、否定他,可是,鲁迅是伟大的,他的话,就像摩崖石刻一样是经历了千古风霜,谁也涂抹不掉……”
“现在,我们胜利了,我们要时刻警惕不要让那些肮脏的灵魂淹没呀!”
姚锡铭还笑着说,读完了鲁迅,他的病也就治好了。关于鲁迅的阐释,涉及文明、伦理、道理,涉及人格、志气、使命,也给这部小说增加了厚重的思想价值。
吴廷英,在东北战场上是个排长,曾救下一个婴儿带在身边喂养。有一回,俘虏群中的敌军官忽然拿起斧头劈向婴儿,危急时刻,吴廷英一刀刺死恶魔,但此举遭到与他有嫌隙的副指导员挟私报复,指摘他违反俘虏政策,理由是:计未得逞,不应处死。
当时,有战友也参与了揭发,缺乏细节调查的秦震批准了处分意见。吴廷英多年英勇作战屡立奇功却从未得到应有待遇,最后在保卫桥梁中壮烈牺牲,至死仍是个排长。
白洁的牺牲极其悲壮,吴廷英的战死极为悲凉,出卖灵魂的小人反而得势得宠,这些悲情基调和幽暗底色,都需要有温暖安慰和光明驱散。
《第二个太阳》的书名,来自但丁的不朽诗篇《神曲》中这段话:“突然间,我似乎看见白昼上又加上了白昼,仿佛万能的神用第二个太阳把天空装点起来。”作家刘白羽也是热情奔放的诗人,他认为:“诗人应当是经常迎接太阳的人”。
新中国、新社会,新时代、新生活,就是要让曾经受苦受难的人们摆脱沉重的苦难,让追求温暖和光明的人们走出历史的忧伤。向阳而生,逐光而行,人们也永远需要“第二个太阳”。正如诗人巴尔蒙特这样的激情表达:
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
而一旦天光熄灭,
我也仍将歌唱……我要歌颂太阳
直到人生的最后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