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市政协六届二次会议围绕“三峡库区危岩地质灾害防治”开展界别协商,来自环境资源、科协等界别的市政协委员会聚一堂,为提升三峡库区危岩地质灾害防治水平建言资政。市政府副市长郑向东到会听取意见建议,市政协副主席杜惠平主持协商会。
三峡库区危岩地灾防治攻坚战实现良好开局
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心系库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高质量发展,多次对三峡库区危岩地灾防治作出重要批示。
为此,市政协两次赴库区相关区县开展委员监督性调研视察,并邀专家学者共同为破解相关难题献计献智,为此次界别协商打好了基础。
市规划自然和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韩列松介绍,近年来,我市通过健全多跨协同体系、加强风险预警管控、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分类施策综合治理、强化数字管控、创新提高治理能力、开展技术攻关、争取国家部委支持等措施,实现三峡库区危岩地灾防治攻坚战良好开局。
但三峡库区危岩地灾防治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作,受地质环境复杂等客观因素影响,相关工作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如风险区域内居民防范意识不够、救援力量配备不强、灾害防治联动机制不够健全、危岩等地质灾害形成规律研究还不够深等。围绕存在的问题,与会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用新技术、数字化赋能地灾防治
市政协常委、市政协社法委副主任刘光才就加强应急能力建设提出建议,他表示可增派市级救援队伍前置驻防奉节、巫山,链接上下游流域,辐射渝东北片区,实现突发灾害事故快速响应、高效救援。同时加快推进三峡库区应急救援基地立项工作,积极争取在我市设立区域性、综合性国家级应急救援基地,更好满足三峡库区危岩崩塌应急救援需求。
市政协常委、市地矿局一级巡视员、农工党市委会副主委吴晓琳建议,推进岩体劣化致灾早期识别技术研究,加强三峡库区危岩灾害风险评价新技术开发,推进三峡库区危岩监测预警技术创新,加强地灾防治新技术和生态防护技术研究,用技术提升增强灾害评估、预警、防治水平,同时满足消落区生态环境保护需求。
“数字化手段是提升危岩地灾整体智治能力的重要方法。”市政协委员、重庆市测绘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薛梅建议,对库区及小流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开展多方法、多尺度综合遥感调查和变形监测,提升预测预警能力,及时发现风险隐患。
市政协委员,重庆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周建庭提出加强危岩防治专业人才培养。他建议,办好地质工程专业,建好相应硕士博士点和科研平台,加大专业人才培养,稳住人才需求基本盘。此外,要根据风险分区,合理分配派驻专业人才区域配置。
力争到2025年形成危岩地灾风险管控应用体系能力
市政协委员、大渡口区城市建设服务中心主任段兴华表示,三峡库区拥有独特自然景观,因此在危岩地灾防治工作中,要注意将其与生态修复和景观保护结合起来,通过治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研发,采用新型材料,兼顾安全性、景观保护和生态修复,将治理留下的“创痕”变成新的景点,在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同时,提升三峡整体生态环境。
多名委员还就建立健全多跨协同体系提出建议。大家表示,要积极对接国家部委,进一步深化部市合作联动;深化与周边区域合作交流,加强省市协同联动;进一步整合国家、市级、区县、社会救援力量,加强联动快处,构建多方预警、信息共享、队伍共建、救援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水利局、市应急管理局、市科技局、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对委员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回应。
认真听取委员们发言后,副市长郑向东表示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系列重要论述,围绕补短板、强弱项,以打好三峡库区危岩地灾防治攻坚战为抓手,统筹推进“防、救、治”各项工作,力争到2025年大幅提升库区危岩地灾风险隐患管控能力、应急处理能力,形成危岩地灾风险管控应用体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