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8日,市民们在陈家桥体育公园室内羽毛球场锻炼。记者 张春晓 摄/视觉重庆 |
“这个公园很方便,各种设施一应俱全。”沙坪坝区陈家桥街道居民涂鹏对新投用的陈家桥体育公园赞不绝口。1月18日,陈家桥体育公园正式开园,同时投用的还有3座标准网球场、2座篮球场、9座羽毛球场。
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惠及周边群众20万人,这座集运动馆、公园、商业配套于一体的社区体育公园,建设只用了一年时间,与同类型项目比堪称高效。
记者了解到,体育公园高效建成得益于BOT(建设-运营-移交)模式——政府零投资,企业可通过市场化、专业化的建设运营实现盈利,实现市民、企业、政府三方受益。这也是沙坪区首个采用BOT模式建设的体育公园,是该区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共建设的探索尝试。
为高效建成项目,弃PPP采用BOT
“2022年7月,规划建设陈家桥体育公园时,我们考虑过PPP模式,两相权衡还是BOT模式更适合。”沙坪坝区发改委工作人员告诉记者,PPP模式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但从沙坪坝区乃至全市的一些公共建设项目建设来看,PPP模式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例如,政府与企业的投资比例谈不拢,或者其中一方投资进度跟不上,都容易导致项目失败。
2022年10月通过招投标程序,确定由重庆星盛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600万元建设陈家桥体育公园。
“这家中标企业的1600万元投资,全部源于企业的自有现金流,没有贷款,这是工程建设高效可持续的重要保证。”时任陈家桥街道社区事务服务中心主任,也是该公园项目负责人的谭勇告诉记者,他们考察重庆星盛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发现,企业现金流充足,也拥有体育公园建设、运营的经验。“加上企业中标后马不停蹄推进项目建设,这才有了这座一年时间就建好的体育公园。”他解释说。
政府积极引导,从三方面给予投资者信心
“从运营的角度来说,企业肯定比街道更专业,但面对高达1600万元的投资,这家公司一开始也有点信心不足。”谭勇称,政府为此从3个方面提振投资者信心。
“首先是政策信心,规划的土地性质是公园绿化用地,通过相关的政策支持,我们从重庆市土地储备整治中心零成本获得地块使用权,降低了企业的成本。”谭勇介绍说,其次是市场信心,公园附近有新建的居民区、高校、中小学,体育锻炼的需求大。
“第三就是盈利信心。”谭勇介绍说,在招商引资之前,我们邀请专业的第三方公司做过评估,该公园运营得当将是一个赚钱的项目,预计16年内可以收回成本。
“这16年内企业挣了钱街道一分钱不要,当企业收回成本、盈利达到一定规模时,街道才从中抽取部分利润。”谭勇表示,根据约定,建设运营公司将在28.5年后,将体育公园完整地移交给陈家桥街道。
同时进行生态修复,全面改善周边环境
行走在精心打造的公园步道上,一旁的龙凤河河水清澈,有时候还能看到水鸟嬉戏。
“这里原来是一块废弃的荒地,很多居民在这里种菜,旁边的龙凤河污染严重,河水又脏又臭,我们都绕道走。”在附近居住了十几年的王青川深有感触,眼前的变化也让他有点不敢相信。
“公园建设与龙凤河水环境治理项目‘无缝衔接’,形成龙凤河沿河景观带。”陈家桥街道规建环保办公室主任陈渝告诉记者,去年以来,基泥整治、新建湿地、构建生态缓冲带等措施恢复了龙凤河生态功能,改善了龙凤河水质。同时,为了保障龙凤河水环境治理项目落实,提升陈家桥体育公园整体环境,陈家桥街道新建、改造雨污管网约25公里,清理河道漂浮物约38吨。
此外,陈家桥体育公园还通过对场地内荒草、建筑垃圾清理,实现了现状地形梳理调整,缓坡草坪栽植自然式花境植物,将来会呈现四季有花、季相变化的公园景观效果。